天山褶皱中:一条沟的发现,一个村的新生
新疆菜籽沟乡土文化重建的探索与实践
菜籽沟村,广袤新疆大地上一个繁衍了几代人的农耕村落,天山主峰博格达褶皱中的旱作小村庄,在中华农耕文明与西北草原文化的交汇点上依旧完整地保存了传统特色的古村落,在经历了凋敝的岁月后,随着一群文化名人和艺术家的“回乡”入驻,从沉睡中又焕发出生机来,在传统风物得以保存的同时,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文化重建高地,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究“菜籽沟现象”。
一条沟的发现与一个古村的复兴
2013年初,一个寒冷的冬日,曾以《一个人的村庄》一鸣惊人的作家刘亮程第一次踏雪来到了木垒县菜籽沟村。
当时,村里一半以上的居民都离开了。站在这个祖辈大多自明末清初由陕甘一带迁来,房屋鲜明地呈现出中国内陆传统建筑特质的小山村里,刘亮程一下子就被这个仍完好保存古风貌的村落吸引住了。
菜籽沟坐落在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北的凹谷中,东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260多公里,冬天的菜籽沟村,隐藏在山间雪原,异常静默。
“这里村民的祖屋星星点点散布于半坡或沟边,房屋完整地延续了从干打垒土墙、土块墙、砖基土坯墙到砖包土坯墙的传统建筑建造史,昭示着清代、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建筑变迁,显示出西域汉民族的居住特点,同时又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融入了多元文化特质,是老新疆汉民族居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一谈起菜籽沟的拔廊房和整个村落中星罗棋布的老屋,沉静寡言的刘亮程眼里星光点点,娓娓道来,诚恳而专注。“当年我们来时,只留下些破旧不堪的房屋院落。这些典型的中国传统住宅,有着精细的木质构建和功能齐备的院落布置,要是再不抢修,很快就会倒掉消失了。”
当刘亮程把这个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及保护发展思路跟时任木垒县委书记王志华沟通后,很快得到认可支持。刘亮程和他的工作室团队冒着严寒立刻着手在菜籽沟村保护性收购空置的古民宅,并动员一些艺术家进村,收购原来村民荒弃的古旧院落。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菜籽沟村目前已经吸引了30多位艺术家入住。他们根据这些古旧院落的结构特点进行改造,充分尊重乡土传统和自然生态,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同时,建立阳光房式工作室,增添了房屋的艺术气息和现代生活的便利性。
如今,一个个依山傍河,外观古朴,特色各异,主题突出的文化艺术院落,散布在菜籽沟的半山腰上,逐渐形成了新疆唯一的“艺术家村落”。艺术家们在安享自然之美的同时丰富了创作题材,保留了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吸引了不少追求宁静乡村生活的城里人来此静修。
秋日,记者来到静静隐没在半山腰间的菜籽沟村,漫步古村落,只见沟谷两旁的丘陵坡地上,豌豆已进入丰收时节,农人们挥动着弯弯的大镰刀正在收割。峰岭皑皑,白雪映衬着漫山遍野的麦田,麦子从山脚直长到山顶,长到天边,接天连地。风吹麦浪,麦香阵阵,金黄的小麦与仍绿着的胡麻、鹰嘴豆地块上下相接,纵横相连,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张贴在两面的山坡上。开得金灿灿的向日葵,挂着青涩果实的野蔷薇点缀其间,恍若世外桃源。
田边地头山道弯弯,山回路转农家隐现。但见民居随意分布,老屋旧砖残瓦,院墙斑驳,传统的土坯拔廊房还保留着原汁原味。记者发现不少村民开始返乡,他们修缮房屋,开小卖部,用乡间农舍和土鸡野菜待客。“其实我们就是想引导村民主动回流参与,使整个村庄成为新疆首家以生态的乡土的自然的风貌为基础,以艺术品位为特质的高端乡村客栈旅游体,这里是排解‘乡愁’的地方。”木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阿依古丽·夏热甫汗透露说,目前菜籽沟古民居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县上已对120余座古民居进行了供排水改造和房屋修缮。
木垒县政协主席、土生土长的木垒人陈云告诉记者,菜籽沟村的复兴,不仅带动了周边村落如月亮地村、水磨沟村、平顶山村的旅游开发,县上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的万亩旱田观景台、农耕博物馆、农业公园,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和民俗旅游带,吸引了不少人光临。
一座书院与一个乡村艺术奖
菜籽沟村所在的木垒县地处丝绸之路要隘,是古丝路文化厚积之地,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作为我国仅有的三个哈萨克自治县之一,木垒县北邻蒙古国,由哈萨克、汉、维吾尔、回、乌孜别克等14个民族9万多人组成。由于县域海拔高、山区多、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且属于风雪易灾区,各族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经济发展水平在新疆都处于较低水平。
造物的神奇在于,越是人烟稀少发展落后的穷乡僻壤,原始朴茂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越能完整保持。草原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木垒县,汉民族的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相遇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里的古村落保存下来不少,而且非常具有特色。古村落是历史也是文化,是传承,也是见证。在这种理念推动下,木垒县的古村落得到了发掘和保护。2014年末,在我国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新疆共有八个村落榜上有名,其中七个都在木垒县。
木垒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国家级贫困县,虽然财政并不宽余,但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却是不遗余力。五年来,三任县委书记接力助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砍树、不拆房、不填湖、不造景、不搞假生态,充分尊重原有乡村的文化特色,尊重村落布局的特点,尊重乡村的生活空间和文明形态。
越是少数民族贫困县,越是高原山区县,就越是生态脆弱区域。原生态就是最好的资源,木垒县有18条沟,沟沟都有风景与故事可以挖掘。“希望我们能够坚守住一方净土,善待自然田园风光,保留传统文化与草原游牧民族的特色民俗。”陈云说。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菜籽沟,刘亮程和他的工作室还将一个占地近40亩、已经废弃变身为羊圈的旧学校改造成目前声名不凡的木垒书院。书院利用小学校原有的教室设置了文庙、藏书阁、国学讲堂、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设施,校舍周围的山坡林地自然成为书院的后花园。刘亮程在路边石上题写的古朴书院名也与周围的古树溪流融为一体。鸟鸣书院山、水流木垒河,木垒书院业已成为新疆远离喧嚣都市的游学静心之地。
自成立以来,木垒书院常年邀请国内知名学者、艺术家入驻讲学、即兴创作,与村民访客交流互动。为烘托和活跃文化氛围,书院依据二十四节气和中国传统节日,每月都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以呈现活态的农耕文化民俗。在原生态乡野中,学者、艺术家们与农人们不拘小节面对面交流,了解风土人情,欣赏自然美景,尽享“世外桃源”之乐的同时,也传播了现代文明与艺术品位。
2015年,木垒县还与书院筹资百万元,创办了“丝绸之路木垒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每年重奖一位对中国乡村文学、绘画、音乐、乡村设计做出杰出贡献者,被誉为中国单项奖金额度最高,最接地气最具有泥土味的奖项。首届大奖颁发给了我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贾平凹。贾平凹亲自赶到菜籽沟领奖,他说:“我有过各种各样的奖项,这一次却是如此的不同。乡村这两个字一下子让我有了角色感和位置感。”
木垒每年都聘请全国各地的作家、音乐家、画家、建筑师等组成评奖委员会,力图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关注中国乡村文化精神建设,关注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学艺术,使偏于西北边境一隅的木垒县菜籽沟村,成为中国文学艺术所关注的一个小中心,成为少数民族贫困县中的“文化高地”。
今年的颁奖更是掀起了小高潮,让木垒这个小山村在8月26日成为焦点:“大地艺术家”王刚摘得大奖,他的直接“生长”在菜籽沟田地里的巨幅头像“一张醒来的脸”吸引着人们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土地和劳作其上的农人。菜籽沟乡村文学艺术奖未来还将持续在木垒书院颁出。
刘亮程表示,希望能借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让各民族文化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乡贤回乡”传承文化涵育乡风
菜籽沟村原有四百多户人家,上世纪80年代初,沟里很红火,有许多人爱唱小曲子,常引来其他沟的人。谁家有事,全沟人都要参与,热闹非凡。慢慢地,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上学打工了,只剩两百多户人家,多数都是老年人,闲置了许多房子。因为处在山沟,地理位置偏远,有的住户一院房子几千块就卖掉了,而买去的人过不久也是拆了房子卖木头。村里冷冷清清的,即便谁家请客,也凑不了多少人。
刘亮程认为,菜籽沟保留了许多完整的记忆中的旧生活,仿佛就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在大地上的再现,是乡土中国的典型样本。“在新疆,传统意义上的旧村庄几乎消失殆尽了,菜籽沟还能将农耕文化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文化价值非同凡响,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事实上,中国古代乡村能够一直兴盛,是我们有“衣锦还乡”的传统。少小离家老大回,回乡时带给家乡的不仅仅是资产,还有新的文化和理念。当下的乡村,不是仅仅靠农民就可以振兴的,依然需要借助这样的外力。在菜籽沟村,依靠“艺术的力量”而产生的“名人回乡”“乡贤还乡”的带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自2014年以来,菜籽沟村128户村民得到了每户1.8万元人民币的补贴,修缮保护传统老民宅。越来越多外出的村民开始回村创业,开小商店和农家乐,村民们回流就业获得的收入已经目前超过百万元。县上还在木垒书院旁修建国学讲堂、菜籽沟美术馆,期望借助知名文学艺术家们激活当地的乡村文化旅游,带动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国家级贫困县按期脱贫。
刘亮程风趣地说,越来越多的摄影师、画家在此取景采风,也可以交些“风光税”,留在村里做些文化方面的事。(记者李晓玲)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