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小江豚和母亲在一起 中科院供图
新华网北京9月12日电(王莹)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自2005年世界首例人工饲养长江江豚在该所成功繁殖以来,研究团队于今年6月又迎来第二头人工繁殖的小江豚。9月10日,这头小江豚迎来“百天”。目前,小江豚身体健康、发育正常、行为丰富,开始出现频繁的捕鱼行为。
白鱀豚和长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水域的两种特有珍稀鲸类动物。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离世。在白鱀豚消失之后,江豚成为长江中仅存的淡水豚类,也是极度濒危的物种。为保存江豚物种,中科院水生所等机构自1986年以来持续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相结合的长江豚类保护策略架构。
2005年7月5日,江豚“淘淘”由中科院水生所首次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现在已经13岁。这次生产的是2011年从鄱阳湖引进的一头雌性江豚,名叫福七(F7),是白鱀豚馆年龄最小的一头雌性江豚,今年9岁。
据科研人员介绍,2017年8月,水生所科研人员通过B超检查发现福七疑似怀孕,然后通过孕酮激素检测进一步确认。2018年6月2日凌晨1点零1分,福七生殖孔有黄色膜状胎衣露出,确认分娩已经启动。4点59分福七突然快速游动,随后发现幼豚的尾页露出。5点零2分幼豚双侧尾页露出。6点25分母豚安静的漂浮于水面,并持续勾尾,幼豚慢慢娩出。14点24分,胎盘完整娩出,至此分娩过程顺利结束。
据科研人员介绍,小家伙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方向感还不强,像一个小炮弹一样到处横冲直撞。“在妈妈的带领下,小江豚很快就适应了饲养池的环境,不再撞墙了。”当晚23点52分,科研人员首次观察并确认幼豚吃到母乳,至此小江豚度过了最为关键的时刻。
目前,小江豚代号F7C。据科研人员介绍,小江豚生长非常迅速,营养需求也越来越大。一个月后,小江豚的行为也越来越丰富,开始表现出吐水、捕鱼、跳跃、追逐等多种行为。8月13日,训练员首次确认小江豚吃到第一条小鱼。9月10日,小江豚满100天,进入一个混合营养期,行为上也开始表现的更为独立。“从母子关系、哺乳行为等多方面的监测情况判断,小江豚成活的概率极大。”
作为当前长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动物和食物链的顶端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维护,指示并反映着其繁衍栖息地——长江的生态健康状态。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于1996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并成功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小型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繁殖群体。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在人工环境下的成功繁殖,为该物种的保护及生物学研究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