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30日电 题:当图书馆成为“网红”——上海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样板房”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王默玲
国庆七天长假,有人选择外出游玩,有人选择读几本书、看几场戏剧……满足市民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追求,高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不可或缺。赶在国庆前夕,上海展示了一批高颜值、有内涵的公共文化空间。
上海复兴中路上的一栋欧式四层洋房,曾经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居,如今是沪上读书人的心仪之地——思南书局。在极富历史感的建筑环境中,思南书局配置了近万种中外文精品图书和一系列阅读文化空间,为想停下脚步看书的读者提供充足的光线和舒适的座椅。
在29日收官的上海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大赛上,思南书局被评为“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思南读书会总策划、作家孙甘露说,从一年7天的上海书展,到一年52天的思南读书会,再到一年365天的思南书局。整个空间不断改造升级,汇聚上海乃至全国、世界各地的人文资源,使之成为市民公共文化生活的承载地。
与思南书局同获殊荣的,还有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融书房。一栋白色的三层小楼,隐身于陆家嘴的摩天大楼“森林”里。大大的落地窗、开放式的台阶,让读者随时以最轻松的姿势阅读。看书倦了,还可以去露台上来杯咖啡、看看街景。
融书房馆长凌志荣说,考虑到金融城白领的需求,书房有20%的书是西文图书。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融书房在上海率先开展线上借书、线下快递送书上门的特色服务,目前服务范围已延伸到浦西。
融书房的融,既有金融的含义,也有融合的意思。依托融书房开展的“陆家嘴读书会”,邀请各类文艺名家、金融学者与读者分享,5个月下来参与人数近万人。读书会的内容通过电视录制和互联网音频平台传播,以“在场+在线”的方式覆盖全国上亿受众。
既有文艺青年追逐的“网红”文化地标,也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客厅”。走进浦东唐镇的唐丰苑家门口服务站,互动栏里的“月度活动一览表”排得密密麻麻:太极班、沪剧班、国画书法班、编织班、葫芦丝班……唐丰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俞华笑着说:“以前主要承载办事功能的家门口服务站,现在成了居民们常来坐坐的‘文化客厅’,人气旺得很!”
唐丰苑在创新大赛上脱颖而出,靠的是基层文化空间运营服务。70岁的龚宪年是戏剧爱好者,谈到家门口服务站,她直呼有收获:“现在市区镇都把文化资源送到社区。好多以前只听过名字的沪剧名角,居然来到家门口为我们表演,感觉很不一样。”
浦东新区文广局局长黄玮说:“既要高颜值,又要有内涵,一个美好的公共文化空间,要为老百姓的生活而创设。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既能在里面学戏剧,又可以拿起手机拍照发朋友圈。”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