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传遍了大江南北,如今的山西已换了人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面貌正在呈现,而四十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绿色坚守无疑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在临汾市吉县东城乡的苹果园里,当地有名的果农刘新柱迎来了“走近中国林业•外国使节看三北”考察团的成员们,这位60多岁的老汉头一次看到这么多老外到他的果园里参观,老刘握着外宾的手,激动的说:“有看的、有吃的、有转的、还有拍照留念的,这几年俺靠林业可是发家致富了。”
刘老汉致富的故事只是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的一个缩影。
如今,一道道绿色屏障,一条条致富通衢,正在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区内崛起、延伸……
汾阳核桃、稷山红枣、运城苹果、长治花椒、原平酥梨、大同仁用杏,这些在山西乃至全国都响当当的经济林产品无一不在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域内,这些经济林产品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群众增收致富脱贫的主导产业。
据统计,在山西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域内,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08元提高到现在4000多元,部分县的农民林业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50%以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在这些地区开花结果。
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从1978年启动实施以来,先后完成了四期工程建设任务,目前正在实施第五期,建设范围也由一期的28个县发展到现在的57个县(市、区)及6个省直国有林局,工程区总面积819.97万公顷,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52.3%。
山西省三北工程建设区既是省内生态环境最恶劣的地区,同时又是全省经济条件最差的地区,全省接近80%的贫困县分布在这一区域,经济十分落后,客观上加大了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难度。
面对严峻的现实,山西省“换书记不换主意,换县长不换主张”,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看,从省委书记到村支部书记、从林业厅长到林业站长,山西省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发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顽强拼搏的精神,一次次战胜各种困难,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治山兴林凯歌。
地处晋西北地区的偏关县,既是毛乌素沙漠边缘地带,也是黄河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风大沙多,十年九旱。1978 年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实施后,偏关县按山系流域规划出“长城防护林带,关河南岸护坡林带,南山系防护林重点工程区”等三大防护林带;上世纪90 年代的二期工程建设中,又围绕黄河、县川河、关河三大流域和长城沿线,制订了“柠条先行,乔、灌、草结合,兴林促牧”的林业建设方针;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的相继启动,县委、县政府又把林业生态建设同农村政策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紧密结合,按照生态型林业、商品型畜牧业、保护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坚持“栽树就是栽历史、栽人文、栽政绩,造林就是造生态、造绿色、造财富”的发展理念,县五大班子成员更是每年春、夏、秋三季带领3000多名县直机关干部,抗上铁锹,背上铺盖,带上锅灶,上山安营扎寨,造林整地,每年最少一个月,如今的偏关县已经形成“高山松柏沟岔杨,沙梁柠条种成行,缓坡种草养牛羊,红黑柳条地埂上”的林业布局,森林覆盖率也由三北防护林建设之初的1.8%增加到现在的11.84%,一个“秀美偏关、生态偏关、宜居偏关”俨然建成。
作为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定贫困县的岚县,是吕梁山生态脆弱区治理重点县,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从三北工程上马到现在,每一届林业局领导班子都要带领着数百名造林合作社专业队队员,常年摸爬滚打在造林工地一线,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建起了一个又一个林业精品示范工程,创造了林业建设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典型示范,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8年,该县被授予了“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地处吕梁山南麓的隰县,从1978年被确定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以来,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有利机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全县七大垣面基本上实现了林果业全覆盖,有三分之二的农户实现了从单纯的种地到经营果园、从农民到林农的转变。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县已经建成42万亩林果基地,年果品总产量5亿斤,产值6亿元,全县果农达到12000户,占到农业总户数的80%,果农人均收入5500元以上,果树产业已经成为隰县农民的支柱产业和富民强县的第一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小康路子哪里寻,建设生态经济林”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右玉县是山西省经济条件最差的县之一,4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人民春秋战严寒、斗风沙,夏季冒酷暑、顶雨水,靠觉悟加义务、苦干加实干的精神,把一个昔日的“不毛之地”建设成了“塞上绿洲”, 全县林木绿化率由解放前的不到0.3%提高到现在的53%,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生态建设奇迹。
在山西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区,像偏关、右玉、隰县、岚县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枚不胜举,也相继涌现出了张候拉、王明茹、金广瑞、田白白、荆保山、赵德清、余晓兰等一大批生命不息,植树不止,视林业如生命,扑下身子搞绿化的造林绿化模范人物,而原临汾地区林业局长郑子明、吉县的郭天才、张立业两位局长,更是为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筚路蓝缕,山西“三北”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也无愧于四十年的绿色坚守。
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底,山西省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共完成营造林面积3348.53万亩,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3%提高到现在的20.5%以上;15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400多万亩沙化土地和100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初步建成了以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等为骨架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在晋陕峡谷形成了600公里的绿色长廊,使广袤的山区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逐年减轻,大风和沙尘天数明显减少,生态效益逐渐显现。
林业产业长足发展。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山西省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深受群众欢迎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在南部平川区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在吕梁山黄土丘陵区实施了“核桃、红枣、仁用杏”三大覆盖战略,涌现出一批经济林发展大县,形成了晋南以红枣、苹果为主,黄河沿岸以红枣为主,北部以仁用杏为主,核桃遍布工程范围的经济林基地,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区域内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08元提搞到4000多元,部分县农民林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在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过程中,山西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办林场、建基地、搞加工,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直接带动100多万农民参与种养加、产供销,实现了生态经济双赢、增绿增收共进。区域内农村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走上绿色、兴旺、和谐、富裕的健康之路。
40年过去了,重整山河的壮举在山西的三北地区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一座“绿色”长城拔地而起,造林、治沙英雄层出不穷,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似星火燎原…三北工程的实施深深改变了三北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下一步,山西省将以太行山、吕梁山“两山”重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为重点,以生态经济型三北工程建设为主体,科学修复生态脆弱区,有效保护生态良好区,根据市场需求培育林业产业新体系,努力把山西省三北地区建成宜居宜业、环境优美的生态美好区域,努力在三北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做出新贡献。
(景慎好 中国绿色时报山西记者站站长)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