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胡杨林“点沙成金”
新华社兰州10月16日电 题:金塔胡杨林“点沙成金”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谭飞、任延昕
金秋十月,在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八万多亩人工胡杨林化为一片金黄,在一池碧水的掩映下,如同一把把火炬,闪烁着耀眼的金光。
6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沙肆虐、寸草难生的茫茫戈壁滩,如今胡杨成林,游人如织。从防风固沙,到生态旅游,金塔人民用60多年的坚持,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半个世纪的植树造林
“天上不飞鸟,地下不长草,地物摆不平,风吹石头跑。”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塔县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全县沙漠化土地面积1815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64%。这里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和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市区之一。
在老金塔人的记忆中,从前的家乡总是一刮风就黄沙漫天,“伸手不见五指”。为了抗击风沙、改善家乡环境,60多年前,金塔人开始自发地植树造林。
“每年一到三四月份,家家户户就拎着水壶,背着干粮,到风沙口去种树。他们每天天刚亮就出发,走上两三个小时到风沙口,一干就是一天。饿了就啃窝窝头,困了就睡沙窝窝,直到天黑才收工回家。”在金塔生活了几十年的达军山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全民种树的“盛况”。
挖坑、埋苗、填土、浇水…… 在缺少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年代里,他们全靠肩挑手抬,在戈壁滩上埋下了第一批胡杨的树苗。
最开始“拓荒”并不容易。胡杨虽为耐旱植物,但人工种植的幼苗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中成活率并不高。“今年种的有些第二年就死了,这也是常有的事。”金塔人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摸索出了提高胡杨存活率的方法,换土、滴灌、人工护林……慢慢地,幼苗长成小树,在戈壁滩上扎下根来。
如今,金塔县已建成防风护田林带90多条,建设农田林网4000多公里,林地面积达143万亩。曾经黄沙蔽日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意外”的金色收获
60多年前戈壁滩上种下的防风固沙林,如今已长成八万亩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09年,金塔县政府萌生了将这片人工胡杨林打造成旅游景观的想法。他们在林区里引水,挖湖,修路,把它打造成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并对外开放。一位在金塔县干了一辈子环境治理的干部感慨道,“金塔如今也有收门票的旅游项目了。”
每年秋季,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这片黄叶绿水的风景画中流连忘返。
64岁的王元君此次专程带着老伴从家乡广州飞来,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来之前谁能想到?在大西北还有这样一块宝地!”
尽管早已从“驴友们”的口中听过了不少赞誉,但当真的身临其境,王元君还是止不住地赞叹“真是太美了!”。她不停地举起手机拍照,说要把这景致拍下来带回家,跟没来的儿子和儿媳“炫耀炫耀”。
来自四川的李兴背着相机包,一手提着相机,一手拖着三脚架,不断地在金波湖畔来回走动。他不时地俯下身,或是侧过头,试图找到一个最佳拍摄点。
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年来拍胡杨林。与前两次的“孤身作战”不同,这次他带着四个摄影圈的好友一同自驾前来。他说:“这里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了,知道这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近年来,金塔胡杨林沙漠景区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游客人数连年增长。根据金塔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仅今年“十一”假期,金塔县就接待游客28.494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07%,实现旅游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14.35%。
挡住风沙,引来游客。金塔人民“点沙成金”,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朝气蓬勃的胡杨林
在人们的印象中,胡杨代表着沧桑和萧瑟。如今,金塔的人工胡杨林充满了年轻和生机。
“半个多世纪以来,金塔人一代接一代地在这里植树造林。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家园,把曾经的风沙口变成现在的森林公园。这种精神是其他原始胡杨林景区不具备的。”金塔县委书记方学贵说。
近年来,景区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了人行步道、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了胡杨民俗风情街、胡杨村、花卉观光园等工程,引进了特色餐饮、沙漠摩托、驼队漫游等体验项目。2015年,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方学贵说:“随着景区知名度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环境治理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今,金塔全县森林覆盖面积为4.7%,荒漠化面积还比较大,金塔人民仍然在奋发拼搏,坚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
记者驱车离开金塔县城时,看到道路两旁有数万亩近两年新种下的胡杨林。它们中有的只有一两年树龄,还只是些一米多高的小树苗。但不难想象,几十年后这里也会是胡杨成林,万亩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