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张铎)京津冀地区近日遭遇入秋以来首次雾霾天,如何加强监测预报,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记者获悉,除了传统的监测治理手段,环保黑科技“千里眼”将在今年秋冬季节大显身手。
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宣布启动“千里眼计划”,将通过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发现PM2.5浓度较高的地区,提高环保监管效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近日向记者揭开了“千里眼”如此高效背后的原因。
“千里眼”怎么观察
在多种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千里眼”不仅看得更远,而且聚焦更准、视野更宽。
天空中,高分系列卫星、气象卫星和其他相关卫星为“千里眼”提供着PM2.5等污染物浓度、土地利用分类、工业热点、夜间灯光等数据。
地面上,“千里眼”借助地面气象站、各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和环境部在部分热点网格内布设的地面监测微站,获得了温度、湿度、风速等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及PM2.5等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数据。
此外,环境部还与各相关部门实现联动,为“千里眼”提供现场监察执法、工业企业用电等数据。
综合上述数据,再辅以精细化气象和扩散条件建模、互联网多源大数据融合和人工智能技术,“千里眼”将对重点区域内的网格进行PM2.5的浓度评估,筛选本地污染排放贡献占比较大的网格,自动识别出历史上污染排放最严重的微观区域,这些区域就成了“千里眼”重点监管的热点网格。
“千里眼”怎么判断
首先,“千里眼”会依靠每天的过境卫星,对热点网格内的PM2.5的浓度进行遥感观测。卫星相当于天上的眼睛,所得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可用于分析比较不同网格之间的浓度差异,及网格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之后,由于云层覆盖和其他气象条件的影响,卫星观测到的PM2.5浓度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或缺失,“千里眼”还要借助地面监测站点来校准数据,并适当增加监测时长,抵消相关影响因素带来的系统误差,从而得到每个网格的PM2.5月均浓度。
最后,根据卫星遥感、气象、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的历史数据,“千里眼”就可以对同一时间段不同网格之间,及同一网格不同时间段之间的PM2.5浓度进行比较,从而在第一时间获得准确的大气污染信息。
“千里眼”怎么宣布
根据“千里眼计划”,环境保护部每月会对重点区域各个城市的热点网格进行评估,选出各城市的预警网格。对1年内连续预警达到3次或累计预警达到6次的热点网格,生态环境部还将采取公开通报、派驻工作组和公开约谈网格所在县(区、市)政府负责人等措施。各城市的每个月预警网格名单,以及上述措施,将通过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微信、门户网站、中国环境报等渠道向社会公开,督促地方解决问题,改善环境。
此外,“千里眼计划”还用于指导各城市生态环境部门开展报警小格子的现场执法检查,如果存在长期报警或反复报警的小格子,生态环境部将要求所在县(市、区)的强化督查组重点关注,并在生态环境部的“两微一端”、门户网站、上向社会公开。
据记者了解,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在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中筛选出了三千多个PM2.5浓度较高、排放较重的热点网格。下一步,将逐步扩大“千里眼计划”实施范围,实现对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三大重点区域的热点网格监管全覆盖。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