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王若辰:国社十佳编辑,扶贫顶天立地
2018-11-07 18:42:2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演讲稿】国社十佳编辑,扶贫顶天立地

  我是一个“另类选手”,我要讲的故事,主人公不是我,而是我的同事。希望我讲的故事,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优秀新华人的情怀与担当,敬业和赤诚。

  尽管,我的这位同事,眼神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忧郁,但更多的却是坚定;尽管,我的这位同事刚刚经历人生至恸,但仍然儒雅稳重。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个英毅的男子汉几个月前曾两次落泪——

  今年四月,作为新华社派驻贵州石阡县的扶贫队长,他来总社对接工会采购石阡农产品。在回石阡的飞机上,机上播放电影《山河故人》,里边有个情节是妈妈和儿子告别,那句“没人能陪你走完人生,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的台词,让他情绪瞬间爆发,捂脸偷哭。因为,他想起了自己挂职扶贫期间永别的妈妈。

  六月底,他要离开石阡了,与扶贫战友和乡亲们话别。为不给大家添麻烦,他选择半夜悄悄走。没想到,扶贫队和县领导似有觉察,半夜里赶来送他上车。一路上,他眼含泪水。

  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是的,我的这位名叫田朝晖的同事,深深地眷恋他倾注过热情与汗水的石阡,虽然,只有14个月,虽然,这里抬望眼都是沟壑与大山——但是,真爱,意味着责任和付出。

  第一个讲述田朝晖扶贫故事的人,是他的扶贫战友。6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转发了当代先锋网的一篇文章《新华社扶贫干部田朝晖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是石阡县主管扶贫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周迪。作为和田朝晖一同战斗在扶贫一线的战友,周迪用朴实真挚的笔触还原了田朝晖的扶贫故事:

  挂职14个月,他走遍了石阡县几乎每一个贫困村;

  他积极推动落实新华社“四个一千万”帮扶项目,帮扶石阡脱贫攻坚和社会全面发展;

  他在新华社发表了关于石阡的70多篇报道,报道质量与规模史无前例,为石阡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周迪写道,这些成绩的背后,是田朝晖流血、流汗又流泪的牺牲与奉献!

  田朝晖来挂职时孩子还不满一周岁;

  挂职期间,他的父母遭遇车祸,母亲去世,父亲至今昏迷不醒,已花费医药费上百万元;

  走访调研时,因山路崎岖,他有两次摔倒后差点滚下山;他在山路上摔伤,眉心缝了四针……

  但田朝晖却从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工作。周迪说,他在田朝晖的身上,看到了敬业和赤诚,看到了牺牲和奉献。

  《新华社扶贫干部田朝晖不为人知的故事》经新华每日电讯公号转发后,新华社客户端、腾讯、网易、搜狐等纷纷转载,其中腾讯跟帖近5000条,广大网友纷纷留言点赞,为田朝晖这样迎难而上、俯下身子扎实务实扶贫的新华社扶贫干部感动、叫好,说“国社扶贫,是认真的。派出的干部,杠杠滴”“这样的好干部多一些,扶贫工作就能踏实一些”“有多少好干部负重前行,才换来老百姓的岁月静好”……

  的确,扶贫干部田朝晖,传承着强大的新华基因。有石阡网友留言说,与田朝晖初次相见,“他文质彬彬,谈吐朴实,骨子里透露着儒雅之风。手里端着笔记本,与群众谦恳交谈,并时不时在本子上写下什么……”

  没错,这就是国社人的底色。在国社服务十八年,他获得过新华社十佳编辑,获评过中国新闻奖,得过的社级好新闻超10条。作为新华每日电讯副刊部主任,他具体操盘办起来的《草地》周刊,是电讯读者的最爱。

  由于在石阡扶贫的优秀表现,田朝晖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称号。请允许我这么说:作为新闻人,田朝晖的这项“非新闻类”殊荣,比任何一个新闻类奖项,都更加沉甸甸。

  我给大家披露一个秘密:挂职扶贫,是田朝晖的主动选择。当初,电讯党委接到派驻一位副处级干部挂职扶贫的任务,立刻想到了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田朝晖,而其实正处级别的他本不在选择范围内。经沟通,总社同意电讯“高派”田朝晖去石阡。

  那时,田朝晖正受电讯编辑部委派寻访在云南行医扶贫15年的德国医生“夏爱克”。他历时半个月,从西向东横穿云南,车走不到的地方就用脚走,没有路就脚攀手爬,双脚磨出血泡……最终,田朝晖采访了近百人,采访笔记达12万字。

  报道一出,感动和震撼了无数人,得到高层关注。夏爱克被誉为“当代白求恩”,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

  正是在云南采访夏爱克事迹的最后一天,田朝晖接到了电讯负责人探底的电话,没有任何犹豫就接受了挂职任务。他说,一位德国医生能为生活在中国穷乡僻壤的村民服务,我有什么理由不为伟大的脱贫攻坚尽点力呢?

  于是,在贵州高原石阡县乡间崎岖的山路上,在贫困户低矮的灶屋里,多了一位高大帅气的北方汉子。这位当地干部群众称作“田书记”的国社人,转战扶贫一线,作为新华社派驻石阡县的扶贫队长,同时挂任铜仁市市长助理、石阡县委副书记。

  在田朝晖的报道中,夏爱克有一双布鞋,常年行走在多山多雨的云南,布鞋连带着袜子,都泡成了洗也洗不掉的黄泥色。

  而石阡,也是多山多雨。一次暴雨后,田朝晖站在泥水里,带头抢通被垮塌山体阻断的道路。他脚上的那双运动鞋,从鞋底到鞋面,也都沾满了厚厚的黄泥。

  后来我问他,刷鞋用了多久。他回答说,我专门买了一把刷子。接着他又说,石阡雨水多, 6双运动鞋再加上1双凉鞋,总共7双鞋倒换着,才能保证每天不穿着湿鞋出门。

  靠着走遍每一个贫困村,熟稔每一个贫困户,田朝晖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渐渐摸清了石阡的情况,摸清了贫困户的需求和愿望。

  田朝晖,把“勿忘人民、实事求是”的国社作风带到了扶贫工作中。有一次,田朝晖组织帮扶贫困学生,他不是坐等乡镇报材料,而是拿着名单逐户去实地核实,结果真核出纰漏。乡干部红着脸向他道歉,说真没想到北京来的挂职干部这么认真。

  石阡山多雨多,蚊虫也多。蚊子最多的地方是极贫乡国荣,田朝晖每次去都会被蚊虫围攻,被咬上几个包,咬完几天不消肿。其实他受最怕蚊子的,但在石阡所有乡镇里,他去国荣乡的次数最多,因为这里最贫穷,是石阡脱贫攻坚的最前线。后来,他一说去国荣,工作人员就开玩笑说,极贫乡的蚊子又要过节了!

  正是靠着这种精神,田朝晖带领下的扶贫工作队扶贫卓有成效。石阡干部群众用“四个1000万元”总结工作队的战绩:直接或间接捐赠、帮扶的教育资金超过1000万元;争取来的医疗帮扶救助资金超过1000万元;新华社工会系统采购石阡农特产品总额有望超过1000万元;新华社各终端平台拿出超过1000万元的产品推介石阡。

  面对响当当的成绩和认可,田朝晖却表现得淡淡然。他说,我们的扶贫工作,都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一件件小事。把这一件件小事做细、做实、做成,就是不辱使命。

  而扶贫中的田朝晖自己,其实正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2017年8月的一天晚上,田朝晖正在石阡县一个偏远山村调研,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得知父母遭遇了车祸。

  等田朝晖从贵州大山辗转赶回河北老家,母亲已经去世,父亲躺在重症监护室,昏迷不醒。

  没有一点点防备,灾难就这么从天而降。料理好母亲的后事,又将父亲转到北京的医院,那天黄昏,田朝晖在医院门口的一个广告牌前,久久伫立。广告牌上写着:百善孝为先。他的眼睛模糊了,心头却明白:如果父亲哪天醒过来了,却看见我颓废的样子,我就对不起父亲。

  石阡人担心再也见不到的田书记,又迅速回到了石阡的工作岗位上。白天,他在田间地头调研;夜晚,他在书桌案头写稿。有人劝慰他,不要这么拼。他回答,因为牺牲巨大,我不想浪费分秒。弥补遗憾和化解伤痛的最好办法,对我来说,就是忘我地扶贫。

  听说田朝晖救治父亲需要过百万的医疗费,石阡县领导计划发起一个募捐活动,在经济上为他分忧。田朝晖知道后,坚决制止了这个计划。他着急地说:“本来我就是来扶贫的,石阡又是国家级贫困县,我不能给这里的老百姓增加任何负担!”

  石阡人不知道的是,田朝晖四十得子,他去扶贫时,儿子还不满一周岁。下乡调研的间隙,他会一个人跑到小溪边,用小石子拼出两个字:宽宽。那是他儿子的名字。

  而时刻陪在他身边的笔记本,让田朝晖在倾心倾力扶贫之余,采写发表了多达百篇、长达十多万字的石阡扶贫报道。石阡老百姓会骄傲地给别人说:我们县那个没有官架子的田书记,是北京来的大记者,是国社的笔杆子!

  田朝晖报道过的石阡县模范村支书余启良,来信说“村民都记得你是中央北京来的‘大记者’,说你是一位难得的好干部”“朝晖书记你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榜样,你才是党的好干部!”

  德国医生夏爱克发来信息,说“田老师,我敬佩您!谢谢您有爱心又有效的服务……”

  国社人的好故事是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炼成的,田朝晖的扶贫故事是用汗水、责任、担当和情怀炼成的,他们本身就是新时代精彩的中国故事。借此机会,我也想对包括田朝晖在内所有的优秀同行们说一声:与你们同事,我们为之骄傲自豪!以你们为标杆,我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上书写同样的精彩!

  (新华每日电讯社总编室编辑。曾采写新一代钢琴家巫漪丽、中国音协原主席赵季平、致力于艺术扶贫的漆画家梁铝、《欢乐颂》编剧袁子弹等人物报道,参与了乡村振兴、产业升级、“一带一路”,绿色旅游等多个题材的策划采写,撰写多篇评论和新媒体稿件。曾获2017首都女新闻工作者演讲比赛优秀奖。)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庆水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未来十年全球无人机系统领域产值累计将超4000亿美元
未来十年全球无人机系统领域产值累计将超4000亿美元
“美味”进博会
“美味”进博会
青年志愿者服务进博会
青年志愿者服务进博会
飞行员视角下的航展 为军迷专属定制
飞行员视角下的航展 为军迷专属定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4129988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