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1月12日电 题:湖南新田:扶贫日记里的心声
新华社记者柳王敏 万志云
“2月6日,天气阴转晴,星期二。晚上回来夜已深,回想一天在村里的所见,久久不能入睡。一个1325人的村庄,在村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年轻人,都是老人、小孩,几乎看不到好一点的建筑。这样的一个村,怎样帮扶?”
在湖南省新田县枧头镇大观堡村,40岁的驻村扶贫队长刘季华的日记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本子上,记满了刘季华自今年2月5日驻村以来的工作心得。
“刚开始,很纠结,真想为村里做点什么,但之前并没有农村工作的经历。”刘季华告诉记者,入户走访越多,想要改变这个村贫困面貌的心情就越强烈。
新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以山地、丘陵为主。大观堡村海拔较高,缺水严重,信息闭塞,贫困程度深。全村共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542人。
走访贫困户、抓产业建设、搞促销增收……刘季华的日记里记录着大观堡村的点滴变化。
过去的9个多月时间,刘季华带领大观堡村干部群众,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修了2.5公里到组入户公路,新建了3个公共健身场所,村容村貌得到改观。
“这个‘鸡老板’,还真讲感情。闲聊中还真讨论出一种扶贫模式,他出鸡苗,三个月后回收,利润与农户五五分成。”
“我宽慰他,我们会想办法解决他的一些困难的。老人很是感激。我在想,老百姓需要的就是你真心对他的那份诚心。”
大观堡村人多地少,刘季华发动群众因地制宜扩大辣椒、红薯、大豆等农作物种植,同时发展电商,将村里的野菊花、干竹笋、洛神花等“野宝贝”卖出去,带动农民增收。
“7月9日,晴,周一。村民种的辣椒终于可以大量上市了,今天联系了收购商来村里收购辣椒,看着一筐筐辣椒送上车,我内心非常高兴,村民增收有望,脱贫信心十足。”日记中,透露出刘季华看到农民增收的喜悦之情。
“10月17日,晴,周三。定了,我们村作为全县的示范村进行打造,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
刘季华说,扶贫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尺,他会坚守在扶贫一线,期待在日记中写下“全部脱贫”。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