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11月20日电(记者闫祥岭)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盐厂村79岁的贫困户纪秀莲,一大早就带着患有智力障碍的儿媳,匆忙赶到村头的扶贫车间忙碌。婆媳二人在这里缝制毛绒玩具,一天下来,能挣到30余元钱。这样的生活,在两年前她是不曾想象的。
针对全市55%以上的贫困人口具备全部或部分劳动能力的特点,菏泽市大力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积极招引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贫困乡村布局,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造血式”扶贫路子。
2016年,盐厂村的扶贫车间建成,纪秀莲老人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谋生门路。早年老伴过世,儿子、儿媳都患有智力障碍,抚养年幼的孙子成了她的重担,一家人的生活极为困苦。“现在我们娘俩有了活干,日子越过越好。”老人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
扶贫车间源自菏泽市基层扶贫干部群众的探索,这一模式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户单纯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生产生活方式,激发了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增收脱贫的内生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工作顾家两不耽误,“忙时务农,闲时务工”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新常态。
人发制品、户外家具、酒类包装、服装加工、电子元器件……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在菏泽乡村扎根落地。扶贫车间也成为当地外出务工群众返乡创业、回馈家乡的有效平台。目前,当地已建成扶贫车间3487个,安置27万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6.9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实现稳定脱贫。
产业布局引发农村收入结构“裂变”。在扶贫车间务工,一些原本有工作能力,却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打工而陷入生活困顿的贫困户,月收入甚至能达到3000元至5000元。扶贫车间逐步成为当地的创业车间、富民车间、发展车间。鄄城县大埝镇贫困户王常元承包扶贫车间后,已经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创业青年、致富能手,“不拼一拼,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干多大的事。”王常元说。
“扶贫车间增加了村级集体收入,提升了企业效益,激活了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稳定,凸显了致富效应,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提供了人才支撑。”菏泽市扶贫办主任蔡维超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