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病房内为杜富国举行颁授一等功证书证章仪式后,杜富国与家人合影(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周贤军 摄)
新华社昆明11月25日电 题:雷场上,一名“90后”士兵绽放的青春之花——记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中士杜富国
新华社记者李清华、刘小红
眼前这双摆放整齐的防雷靴,3年来,曾陪伴主人踏遍14块雷场的数十平方公里土地。
此刻,它的主人——“90后”战士杜富国,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10月11日,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中,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作业组长、中士杜富国,在爆炸瞬间用身体掩护战友,自己却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生死一瞬,舍身一挡。
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扫雷大队在病房内为杜富国举行颁授一等功证书证章仪式,大队领导为他佩戴军功章(11月24日摄)。新华社发(周贤军 摄)
3年来,杜富国先后1000余次出入生死雷场,拆除2400余枚爆炸物,处置20多起险情。近日,南部战区陆军为杜富国记一等功1次。
“他不怕死,雷场上,冲在最前面”
54岁的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边民盘金良,对“地雷”闻之色变。
盘金良下地劳作时,曾两次触雷:一次被炸掉了右腿,一次被炸掉了左腿。
边民们因此远离雷区,杜富国和战友们却逆向而行。
雷区,不仅有地雷,还有炮弹、火箭弹、手榴弹,还有可怕的诡计雷——埋雷者设置的陷阱。但由于山高坡陡,扫雷机械派不上用场,只能靠官兵们用探雷器探、用手排。
“他不怕死,雷场上,冲在最前面!”扫雷大队大队长陈安游说,“多排一颗雷,就多一分危险——人人都懂的道理,杜富国却抢着干。”
——马嘿雷场,战士唐世杰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险的火箭弹。杜富国让他退到安全地域观察,自己独自处置。
——八里河东山某雷场,班长刘贵涛探到1枚罕见抛撒雷。杜富国一句“让我来”,话音未落,已开始排雷。
杜富国在扫雷间隙小憩(2016年4月27日摄)。新华社发(黄巧 摄)
从走上雷场那天起,“让我来”就成为杜富国的口头禅。
部队选拔骨干组建扫雷大队,不在名单上的杜富国,却主动递交申请;40多摄氏度高温的热带山岳丛林中,他常常背着2箱100多斤的炸药爬山穿林,那是别人的两倍。
“阿杜是来争着扫雷的。”战士许猛说。
“他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
“他有‘金刚钻’,敢揽‘瓷器活’!”扫雷大队政委周文春说,“杜富国勤奋钻研,他敢说‘让我来’,是因为有本事、有底气!”
在部队,扫雷器材使用、雷障排除等课目考核,杜富国样样优秀。
杜富国(右)与战友艾岩进行搜排作业(4月9日摄)。新华社发(杨萌 摄)
战士艾岩由杜富国负责帮带。杜富国对他说:“扫雷,就像用探雷器给地下爆炸物‘照’X光,只有练就‘金刚钻’,‘照’清楚了,出手才有底气。”
天保口岸某雷场,地下除了地雷等大量爆炸物,还散布着无数弹片、子弹、罐头盒等金属物。用探雷器一扫,一片蜂鸣声,无从分辨。
杜富国潜心钻研摸索,通过掌握探雷器离地高度、分辨报警声的音量及时长等细微变化来判断探测物,提高了扫雷效率。
“他技术好,总抢着上。”战友们说。
杜富国在展示自己排除的1枚地雷(2016年10月24日摄)。新华社发(杨萌 摄)
马嘿雷场,杜富国排除了一枚如脸盆大小的59式反坦克地雷,这是他所在的扫雷大队四队官兵们遇到的第一枚反坦克地雷。
山陡林密,人行且难,遑论坦克?为何埋设反坦克地雷?杜富国用毛刷、排雷铲轻轻清理浮土后发现,这颗雷的顶端竟是凹陷的!
顶端凹陷,是埋雷人对地雷进行了力学预压,以达到引爆临界点。如此,原本数百公斤重量才能压爆的反坦克地雷,步兵一碰就炸,威力巨大。
——这是一颗精心布设的诡计雷!
排雷现场,静得能听到呼吸声。当杜富国解除掉地雷引信时,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杜富国(右四)和战友们手拉手徒步对已扫雷场进行验收移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杨萌 摄)
“他心眼好,热心肠,而且很坚强”
在扫雷大队,处处都能看到杜富国留下的“痕迹”:转运爆炸物的沙箱是他制作的,灶台是他砌的……
“他手机屏幕裂了,却一直没舍得换。”二班长张中君说,杜富国生活节俭,对于有困难的战友却很慷慨。那年,张中君手上缺钱急用,杜富国便倾囊相助;得知艾岩父亲病重,杜富国二话没说拿出一万多元,并想方设法帮他筹款……
“他心眼好,热心肠,而且很坚强!”杜富国的战友们说。
今年9月,驻地遭遇百年不遇的泥石流。杜富国在救灾中发现,有10多名学生被困在危楼上,便不顾个人安危,和另一名战友一起,把孩子们逐个抱下来。
河流暴涨,敬老院19位老人被困。杜富国第一个跳入河水,和战友们一起将老人们背过河。
杜富国受伤后的第36天,云南扫雷大队官兵将他曾经作业过的雷场移交当地政府(11月16日摄)。新华社发(彭希 摄)
负伤后,杜富国从没叫过一声“疼”。得知伤情后,面对前来安慰他的心理医生,他反而宽慰说:“不要担心,我挺得住!”
从家乡赶来的父母和妻子,见到失去了双手和双眼的杜富国,泣不成声。杜富国却安慰说:“不要难过,将来会好起来的……”
“如果我能装一双智能手,还能扫雷吗?”病床上的杜富国,依然惦记着扫雷,还嘱咐战友保管好他的探雷器。
窗外,阳光明媚。3年来,杜富国和战友们搜排过的近60平方公里雷区,如今已成田园,郁郁葱葱。
“这些,我们会讲给他听。”扫雷大队官兵们说,“我们,就是他的眼睛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