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会通过遍布城乡的基层工会组织打通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
1826万会员有了温暖的“家”
5年来新组建工会2.1万家,新发展会员209万人;全省有基层工会组织21.5万家,工会会员1826万名,分别比5年前增长10.8和12.9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河南工会把建设职工之家作为建会、强会、兴会的重要抓手后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如今,河南省总工会通过推动建立遍布城乡的基层工会组织,打通联系服务职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1826万名工会会员有了温暖的“家”。
灵活建会做大增量
作为一家非公有制企业,河南易和电器公司不仅建立了工会组织,还把工会各项工作尤其是职工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融入公司发展中,实现企业与职工的双赢。
“职工归属感强、收入提高,就会有干劲、敢创新,企业的效益自然就会好。”易和电器工会主席李建刚说,该公司工会除了经常慰问职工和开展劳动竞赛,还注重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让职工感到“娘家”的温暖。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河南工会已将非公有制企业作为推动建会工作的主阵地,通过灵活建会做大增量。全省各级工会探索楼宇工会、一条街工会等建会模式,通过组建镇(街)、村(居)以及非公企业工会联合会的方式,建立乡镇(街道)——社区(村)——非公企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吸引非公企业职工入会。
只有基层组织这个“细胞”强大起来,工会组织的“肌体”才能强壮。为此,目前河南已建立基层工会组织20.5万个,覆盖单位26.8万个,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4.8万个。而这也带动全省农民工入会率的大幅增长,使农民工会员总数达到870万人以上。
此外,针对以商贸、餐饮等服务业为主的小型非公企业职工流动性大、工会作用发挥不明显等实际,河南还探索社区网格工会、商圈工会等不同建会模式,在县级以下建立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实现对小微企业的二次覆盖,已建区域(行业)工会联合会1.16万家,覆盖小微企业10多万家。
“眼睛向下”强筋健骨
按照河南省总提出的“眼睛向下”的要求,河南各级工会干部来到厂矿企业、车间班组,与职工同吃同劳动,用心丈量民情、用情排解民忧,在为基层和职工服务的同时,迎来了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针对部分工会有牌子却“没经费、缺人手”等问题,全省各级工会推进工会机构改革,按照减上增下的原则,充实县总和乡镇(街道)工会干部队伍。优化基层工会干部队伍结构,注重从基层一线劳模(先进工作者)和优秀职工中选配工会干部。加强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聘用社会化工会工作者,选派到基层工会工作。
同时,工会经费重点向基层和一线职工倾斜。以对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工会、省级以上产业集聚区工会、特别管理区工会按照每家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贴为例,仅此一项就向基层拨付补助资金2682万元。
选树示范点、召开现场观摩会……在河南,定期开展的基层工会规范化建设和职工之(小)家评选活动,已评出基层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示范点355家。
如今在河南,通过探索建立基层工会干部联系点制度和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工作日志、民情日记本都会被工会干部随身携带。哪个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哪个困难职工需要救助,工会干部在基层发现什么问题,都清楚地记在日记中。
创新打造“温馨之家”
12月5日,郑州飘落今年首场雪,虽然天气寒冷,但中建三局中原分公司郑州地铁四号线项目工地上农民工们的心里却是暖意浓浓。当天,项目上成立工会联合会,农民工们有了“家”。
“不知道心情该怎么表达,但还是要对工会说一声谢谢!”在工地职工之家小憩的农民工老杨说,“有工会干部在,餐厅饭菜好不好、劳保品发没发等问题都有了反映的地方。”
目前,随着河南智慧工会云平台的上线运行,全省各地工会纷纷推进“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最新数据显示,全省职工服务平台已采集会员信息1191万人,发放会员卡435万张,签约优惠商家13780家,普惠服务职工1000多万人次。
河南工会还通过开展“双亮双强”“会员评家”等活动深化职工之家建设,创新建家形式、丰富建家内涵,探索建家监督考评和退出机制,打造联合职工之家、网上职工之家,把落实职代会、厂务公开、集体协商等制度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不断提高建家质量和水平。
截至目前,河南共创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217个、省级模范职工之家512个,34家单位获得全国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称号,470家单位获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61个工业园区获得全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称号。
“做好‘党建带工建’,‘带’是关键,‘建’是根本,通过以‘带’促‘建’体现党建工作对工会工作的引领、带动,进而团结带领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河南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寇武江提出,全省各级工会要深化对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的理解,推动将基层工会建设纳入党建工作总体部署,加强调研督导、层层传导压力,力争在离职工最近、关系最直接的乡镇、企业工会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传递,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本报记者 余嘉熙 本报通讯员 张培元 杨君)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