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12月15日电 题:一支蜡刀“画”脱贫
蒋成、吴思
伍德芬手指轻盈,动作飞快,暗灰色的蜡汁离开铜刀,遇布凝固。大约半个小时后,一只姿态优美、栩栩如生的凤凰就成形了。
“我4岁开始学习蜡染,每天练习,一直坚持,常和长辈们交流,技术就上来了。”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凹子寨村布依族蜡染师傅伍德芬说。
27年前,伍德芬被一家蜡染公司相中,前往北京制作蜡染。在跟名师学习的五年时间里,她画蜡的技术突飞猛进。
回到家乡后,伍德芬坚持以“蜡”为生,将作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补贴家用。“蜡染工艺复杂,纺线、织布、点蜡、染色等工序每一步都很重要。”伍德芬说,她还学习了当地传承下来的古法织布手艺。
“用传统棉线织出来的布比较硬,客人不喜欢。于是我自己种棉种麻,织布画蜡。布料改良后,产品销路更广了。”伍德芬说。
伍德芬的出生地安顺市,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安顺蜡染被称为“东方第一染”。当地布依族、苗族女性自幼学习蜡染技艺,自己纺纱织布、画蜡挑秀,代代传承。
2013年起,为鼓励妇女创办特色手工企业,带动灵活就业,贵州省实施“锦绣计划”。安顺则以蜡染作为“锦绣计划”的主要产业。
2014年,伍德芬自主创业,成立蜡染工作室。目前,工作室聘用80多名当地妇女,其中60人为贫困群众,每人每月收入1500元到1800元。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伍德芬的工作室每年还培训100多名妇女。经培训合格后,她们可将制作蜡染的原料、工具等领回家自己加工,成品则由工作室回收。
“现在大家每天在一起织布画蜡,有说有笑。贫困户在家做蜡染,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我打心底里开心。”伍德芬说。
来自安顺市西秀区的“80后”杨婷婷自幼生长在蜡染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蜡染有着很深的感情。
“以前,蜡染只用在苗族头饰、衣服之类的生活用品上,范围太窄了。我想把传统蜡染与现代时尚元素结合,让指尖技艺如莲花般绽放。”在杨婷婷看来,蜡染应顺应时代,不断革新。
记者看到,在杨婷婷的工作室里有蝴蝶缠绕的手提包,也有印上时尚人物、精美雕花的现代时装,富有现代感的元素与传统技艺实现融合。
凭借娴熟的手艺,杨婷婷多次在国内大型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进行作品展示并受到好评。
如今,杨婷婷的工作室每年生产10万余件带有蜡染的服饰、箱包等,销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有的甚至出口到国外,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
为了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杨婷婷还将蜡染制作技艺带进校园,每年为三四千名大学生上蜡染课。安顺学院聘请杨婷婷为客座教授,定期开设蜡染课程。
贵州省妇联主席杨玲介绍,“锦绣计划”实施以来,贵州省建起上千个“巧手脱贫基地”、妇女特色手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5年来,妇女特色手工产业产值达60亿元,带动近50万名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不少少数民族妇女用她们手中的蜡刀“画”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