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特写:南极“白夜”采集雪坑样品记
2018-12-20 21:36:5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极内陆12月20日电 特写:南极“白夜”采集雪坑样品记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在正处极昼的南极,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夜以继日”,于19日至20日趁着“白夜”完成一次雪坑样品采集。

  19日,本次南极科考队泰山队和昆仑队继续向南极内陆腹地行进。当地时间下午5点(北京时间晚上8点),在距离中山站约140公里处的南纬70度35分、东经76度52分扎营。扎营后,科考队员各自忙碌,机械师为雪地车加油并检查雪橇物资和科研设备绑扎情况,厨师开始挖雪烧水做饭,沿途需要采集样品的队员为现场采样做准备。

  南极内陆是冰雪的世界,本次科考队陆基首席科学家康世昌率领小分队扎营后,开始了首次雪坑样品的采集。此次科考期间,他们要采集大量的冰雪样品,通过新指标、新手段,来认识人类的工农业活动对遥远的南极大陆的影响。

  在机械师帮助下,扎营后不到一小时,营地上风向约50米处出现了一个3米深的雪坑。康世昌带着科考队员范晓鹏和鲁思宇准备好雪坑采样用具。晚上8点,他们开始观测雪坑的物理特性,随后样品采集正式开始。

  “南极的雪格外洁净,采样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戴着洁净手套、穿着白色的洁净服。”康世昌说。

  在南极的“白夜”下,记者多次来到现场观察雪坑样品采集。午夜12点,温度已接近零下20摄氏度,在呼呼的大风中,体感温度更低。康世昌踩着梯子在雪壁上采集样品,手麻木了在胸口暖一暖,脸冻僵了捂一捂,继续采样。

  雪壁下,范晓鹏的帽子和胡子上挂着冰霜,鲁思宇在对样品进行编号时,手冻得连笔都难以握住。

  20日凌晨两点,3名采样人员带着寒风回到生活舱休息,此时刚刚完成1米距离的样品采集。休息了约20分钟后,他们再次回到取样现场。

  “跟青藏高原相比,这里更加严寒。”在青藏高原采集过20多年雪坑样品,并在珠峰多次采样的康世昌说。

  记者注意到,19日傍晚时,太阳在西边照着。午夜后,太阳偏向东南。20日早晨,太阳在东方出现。这就是极昼期间的南极,没有日夜之分,可以通宵干活。早上7点,3米雪坑样品采集终于完成。

  谈及采样的意义,康世昌说,尽管南极非常偏远,但人类的影响已经有所显现,在南极也检测出了人类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在人类活动极少的南极半岛,我国科学家在土壤、沉积物、苔藓、水体中检测出了常用于农药的有机污染物。科学家想在东南极冰盖采样,检测重金属和其他有机污染物是否存在。

  “分析同位素指标时,需要大量的样品。与冰芯相比,雪坑能采集大量样品,样品更加丰富。白天要赶路,‘白夜’干活虽然辛苦,但取到了想要的样品,辛苦也就不算什么了。”

  康世昌说,本次内陆科考计划还将再做3次雪坑样品的采集,同时钻取浅冰芯和表层雪样。接下来的3次雪坑样品将在距离中山站500公里、800公里的行进途中和1200多公里的昆仑站采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安徽黄山现云海佛光景观
安徽黄山现云海佛光景观
旧粮仓变身美丽乡村新地标
旧粮仓变身美丽乡村新地标
江苏盱眙冬捕忙
江苏盱眙冬捕忙
走出国门的无极剪纸制作技艺
走出国门的无极剪纸制作技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388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