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一年增收账
制图:沈亦伶
阅读提示
这一年,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由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正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旋律。这一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异地就医结算,农民工享受到更多公共服务。这一年,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大病救治范围扩大,农村民生持续改善……
农民朋友有啥新收获,来年有何新打算?农民算小账,小账连大账,辛苦一年,一笔笔增收账折射出农业农村的新变化。
【粮农陈炎森】
一田两用 种粮有赚头
本报记者 范昊天
时下,不少农村进入农闲时节,湖北省荆门市团林铺镇凡桥村农民陈炎森,却一早来到稻田忙碌,他把下在田里的网兜一个个拎起来,捡出小龙虾,分拣包装后寄出。
“种一季水稻,养两季龙虾,效益比过去翻了番!”陈炎森喜上眉梢。
今年37岁的陈炎森,是村里最早搞稻虾共生的农民,他在外打过工,当过村干部,见识多,脑子活。前些年村里人外出打工,荒了好多水田,他敏锐地发现了其中的商机。
“单纯种粮效益不高,小龙虾城里人喜欢吃,为什么不试试稻虾共生呢?”陈炎森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远在武汉的堂弟陈凡。
“好主意,你在家养,我在武汉销售。”陈凡也很支持。当年10月,兄弟俩投资90万元成立了银禾家庭农场,流转150亩土地,加上自家的50亩田,发展虾稻养殖。
“在稻田周围开挖环形沟,沟里养殖小龙虾,田中间种水稻,实现一田两用。”陈炎森说,2014年,农场先后投放了6000多公斤虾苗。
虾苗很快成熟,哥俩琢磨怎么卖虾。“我们的小龙虾,以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生生物为食,生态无污染,还能帮助水稻松土、活水,粪便则可充当肥料。”陈炎森经常将种养过程拍下来传给堂弟,堂弟则晒到朋友圈,发动朋友们帮忙“秀”龙虾。不久,买龙虾的人越来越多。
“一般一车100盒,一盒5斤。”陈炎森说,每周五凌晨3点,他就会和工人到田里,按照订单分拣小龙虾。“10—15克的用来炒虾球,20—30克的用来做卤虾,再大一点的可以做蒸虾。”
有了品质保证和顾客好口碑,银禾家庭农场的小龙虾很快在武汉打开了销路。陈炎森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单纯种水稻,利润不足1000元。采用稻虾共生模式,一亩地能产出龙虾250斤,再加上水稻,利润有3000多元。
2015年,银禾家庭农场通过线上、线下出售成品龙虾3万斤,当年纯利润达50万元。“每年线上销售主要是5—7月,刚好是线下市场价较低的时候。”陈炎森说,线上销售小龙虾最高每斤卖过48元,比线下市场价高20元。
陈氏兄弟的养虾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去年,小龙虾中暴发了传染病,造成大面积死亡,给哥俩造成不小的损失。
“关键时刻,市水产局及时为我们养殖户组织了病虫防治、水质管理等技术培训,从今年春季开始,我定期改善水质,采取消毒等预防措施,有效降低了小龙虾发病率。”陈炎森说,今年小龙虾总产量有6万斤,绿色水稻品质好,卖价也比普通品种高20%,一年算下来,农场总利润近80万元。
有了稳定的消费群,又有技术在手,陈炎森对这个产业很有信心。今年9月,他又流转了58亩田,打算进一步扩大稻虾共生的面积。
“我们在武汉的销售半径已经从2公里扩展到了5公里。”陈炎森说,现在村里已经有10多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跟着一起发展稻虾。他们打算,等种养规模足够大时,在武汉建一个分拣中心,辐射更广的市场。他说:“谁说种粮不赚钱?只要找对了路子,调好结构,稻田里一样能长出好收益!”
【合作社理事长张居克】
打好品牌 白菜能生“财”
本报记者 潘俊强
“你就放心吧,胶州大白菜品质没问题!”“你要的40箱菜很快装好,今天就运出去。”……在山东省胶州市胶莱镇王疃村的绿村农产品合作社基地,理事长张居克手中的电话响个不停,他接个不停。
“小雪铲白菜,大雪铲菠菜。”田野里一棵棵鲜绿的大白菜一望无际,等待装箱、上市。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张居克说,“大白菜亩产达到十四五吨,比去年可是增加了足足3吨多哩。”
今年白菜价格下跌,这里情况咋样?“我们的大白菜可不愁销路。”张居克的脸上掠过一丝得意,“现在普通白菜一斤两三毛钱,我们的大白菜七八毛一斤,再经过加工包装,一棵白菜能卖30元。秘诀何在?因为我们的大白菜‘出身’了不得。”
今年王疃村种植白菜150亩,经过胶州市大白菜协会认证,全程标准化生产,再通过检测,合格后才能贴上胶州大白菜的商标,上市销售。“胶州大白菜,具有帮嫩薄、汁乳白、味鲜美、营养好等特点,这得益于这里得天独厚的产地条件,已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胶州市农业局局长吴焕香说。
张居克说,白菜生“百财”,要让大白菜享受“贵宾”待遇,得过许多关口:土质关、水质关、种子关、生产流程关、检测关……这样下来,每亩的生产成本达到4000多元,而一般大白菜的成本不足千元。
高产和优质是胶州大白菜种植的两件“法宝”,但在张居克看来,要获得高收益,还离不开两件“利器”:规模经营和订单种植。
张居克坦言,单户种菜最大的困难有两点:一是价格波动,二是滞销问题,解决不好,菜农辛苦大半年,很有可能亏本。“单户种植的白菜亩均成本2000元左右,按今年行情,赔本难以避免,而通过合作社发展订单种植,就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张居克说。
社员张祥臻对此举双手赞成:“自从加入合作社,俺们种的菜再也不愁销路了,价格也有保障。”过去,他自己既种大白菜,又贩售大白菜,销售渠道不稳定,常常是一年价高一年价低,往往亏的比赚的时候多。
2008年,绿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 张祥臻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成了社员。“合作社有固定销售渠道,种菜科学,不仅品质有保障,价格也高。”
如今,张祥臻在合作社打工,每月有稳定工资,每年每亩还有1500元的租金,收入翻了好几番。“腰包鼓了,种菜风险小了,俺今年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
有了精品“胶白”品牌,白菜不再是“白菜价”。目前合作社有耕地1500余亩,社员已经发展到400余户,园区建有联栋温室3座,冬暖式大棚52个,预计今年总产值达1800多万元,纯收入800多万元,年人均纯收入4万多元。
“单靠胶州大白菜赚钱可不行。”这不,张居克又看到了新商机。接下来,合作社将推动发展集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农业示范园,配套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乡居民宿,进一步带动社员们致富。
【农民工刘桂林】
一技在身 生活有奔头
本报记者 胡婧怡
在辽宁省沈阳市十三纬路上的一间店面内,刘桂林正忙着和水泥,妻子于宝芝则将贴满瓷砖的墙用抹布擦拭干净。“贴墙砖得用湿水泥,铺地砖就要干一些。”刘桂林说。
老刘今年52岁,来自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官桥乡,家里4口人,只有2亩地,“都是丘陵地,靠天吃饭,种田肯定不行,我们那儿的人基本都是出来干。”
1997年,刘桂林到沈阳,开始做瓦匠活。“老乡带着来的,刚入行时人不熟,活少,工资也低,干一天就50块,七八个单身汉挤在一起住。”他说,“现在这行干久了,都知道你干得好,活就不断,平均一个月能赚1万多块。”
说起这几年的变化,刘桂林感叹:“政策越来越好,不仅工资高了,看病还能异地结算,各种保障多了,城里人对我们的看法也不一样了。”孩子长大上学,两年前妻子从家里过来陪他,夫妻俩租了间40多平方米的房子生活。
“楼下就有菜市场,闲的时候逛逛公园,去附近五爱市场买买衣服。”妻子于宝芝说,“一个月房租、吃饭加买东西,俩人能花个2000块吧。”
刘桂林每次回家,火车加客车,要花20多个小时。“过去买不到座票,现在网上买票挺方便,基本能有座。过了正月十五就回来,感觉在家待不住。”刘桂林说,这一行是干一天赚一天的钱,农村不像城市有退休,只要身体允许,六七十岁的照样干活。
贴瓷砖不只是体力活,从水泥的干湿薄厚、敲击瓷砖的力度,到拼花、齐缝,各个环节都有讲究。“外行人看不出来,我们一看就门儿清。”刘桂林介绍说,“为啥有的墙砖没两年就掉了?就是没敲实,跟水泥接触面不够,所以得使劲儿把每块砖打到位,但也不能太使劲儿,那就瓢了。”
“冬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7点左右,夏天能干得长一点。”刘桂林说,“在室内不用风吹日晒,挺好的,就是灰大,水泥烧头发。”如今,刘桂林在行业里也有了声誉,有时,他也会把一个活包下来,再组建团队一起干,自己能额外多赚点钱。“除了要看你个人的技术,还要看你的人品。人品好,不乱要价,老板信得过,才会把活给你。”刘桂林说,身边有干得好的木匠,已经在沈阳买房落户了。
刘桂林家有一儿一女,夫妻俩在外打拼,孩子努力,都读了大学。“以前俩人上学,一年得花五六万元,今年女儿毕业了,钱慢慢就能攒下来。”说起孩子,刘桂林一脸幸福,“孩子们都挺懂事,知道我们出来干活是为了生计,经常打电话告诉我们‘好好休息’,我们就跟他们说‘好好学习’。”
“说这行累,但我们也都习惯了,在这儿有不少朋友,闲的时候喝喝酒,唱唱歌。”刘桂林现在挺喜欢沈阳的生活,“跟北京上海比,我们这行赚的都差不多,但沈阳生活成本没那么高。”刘桂林算了一下,今年差不多赚了10万块,到年底应该还能再有2万多块入账。“只要有技术在身,这么干,生活就有奔头!”他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