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告别2018——半月谈再探基层治理十大痛点之四:处处留痕
工作还没开展多少,记录本中却早已大段铺陈;和群众还没聊上几句,就忙着拍照合影……地方开展工作,不论文字、图片、视频,处处要留痕,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片面强调“工作留痕”,不仅费时费力费资源,更致使假痕、虚痕流行。
《半月谈》今年刊载的《以痕迹论政绩,“痕迹主义”有点过了》《微信工作群衍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横幅一拉、姿势一摆、照片一拍就完事?红色教育,让形式主义走开》等报道,引发基层对“处处留痕”的回应。
近期回访,半月谈记者发现,“处处留痕”“痕迹主义”,虽饱经基层质疑、媒体否定,但仍然是当前不少地方的重要工作内容,甚至日渐内化为这些地方的工作惯性和工作方式。
临近年底,为了让脱贫攻坚的资料齐全,山西一些村子在2018年12月份补2014年《减贫人口名单公示》的材料,悄悄贴出来公示3至5分钟,找几位村民摆出认真观看的样子,抓紧时间拍两张照片。拍照结束,公示马上撕掉。围观村民心知肚明,当作笑话看待。
留痕的范围越来越广,留痕方式也在升级换代:从文图视频现场留痕,发展到微信、APP实时留痕,再到GPS定位留痕、跟踪留痕。湖南某贫困县的干部对半月谈记者说,上面要求采集贫困户GPS数据,因为山区信号不好,经常要采集几次才能成功。
受访基层干部反映,留痕与时下一些督查检查考核捆绑在一起,成为一种督导方式,带歪了许多干部的工作观、政绩观,给基层有效治理造成消极影响。
东部某省的一名乡镇干部说,村里的专门会议记录就包括:村两委会议记录、民主议政日记录、坐班值班记录、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会议记录,还有综治维稳调解记录、巡逻记录、帮教记录、普法记录、扶贫记录等等。
把“痕迹”当政绩,亟待纠偏。不少基层干部说,基层之所以勤于留痕,热衷于“编造台账应对检查,摆块牌子做个样子”,症结不仅在于自身的政绩观出了偏差,还在于上级部门考核评价管理的方式出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基层呼吁,改变务虚不务实的考核现象,不要把业绩评估和干部考核简单化、表面化,用所谓的“工作留痕”代替科学监督和精准考核。要优化考核设置,在目标考核中注重基层群众的口碑和工作实绩的参照。(记者:梁建强 韩振 赵阳 白田田 范世辉 邵琨 郑生竹 吴锺昊 夏军)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