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中药业在台湾艰难传承——访台北迪化街中药行
2019-01-05 20:28:11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台北1月5日电(记者刘斐 章利新)1年多前,杨凯宇从父亲手中接过六安堂,成为这个中药世家的第四代传人,等待他的是如何让中药行业在艰难环境中传承下去的考验。

  尽管杨凯宇才26岁,但他的六安堂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步入店内,药香弥漫,明亮灯光照射下,中式柜面后满是人参、鹿茸、燕窝、牛黄等珍贵药材。六安堂是杨凯宇的曾祖父于1913年在福建惠安创立的,1949年迁至台湾,而1987年才从台北延平北路迁至迪化街。

  迪化街自清朝以来就是台湾的南北货、中药材集散地,原本800米长的街面上满是中药行,然而这些年来却日益萎缩凋零。

  “执政当局在压缩中药行业生存空间,20多年来不发牌照,导致这个行业进入了断层。”杨凯宇感叹道,那么多从事中药行业的人那么努力在经营这份事业,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当局却只想走西医那样标准化的路线,把有特色的中医药磨灭掉。

  台湾卫生福利主管机构1998年修订“药事法”,明定1993年后入行的中药从业人员,必须修习中药课程并经统一考试及格等,才可贩售中药材、调剂中医师处方,或制作传统丸、散、膏、丹、煎药等。但新规实施以来,当局从未办理过任何一次统一考试,也没有订定任何教考训用的施行细则,也不再发出任何一张中药行业者执照。

  业者指称,这一条款分明是不考虑未来的“落日条款”,会让传承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在台湾成为绝唱。

  台湾中药商业同业公会全台联合会统计,1993年全盛时期,全台约有1.5万多家药行,但“落日条款”后,1998年剩10695家,2017年只剩8420家,平均每年关300多家。目前,台湾领有中药材贩售证照者平均年龄逾61岁。

  六安堂如今使用的证照还是杨凯宇父亲的,然而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未来或许只能额外付出成本租借证照才能维持经营。

  “持证照的医师基本都在大型药局和医院,不会来我们这种传统中药行,而且他们所受训练也是偏西医的,未必适合我们。”杨凯宇说,希望当局能对特殊行业给予一定照顾,开放属于我们的考试和证照。

  同在迪化街的百安堂参药行老板郭柏鋐印证了这一说法。“如今,迪化街上的中药行萎缩得只有全盛时期的三成左右。”郭柏鋐说,当局还在这条街上开发文创,越来越多咖啡店、餐厅挤占了原本中药行的生存空间。

  为了生存,台湾的中药行也不断转型,向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郭柏鋐的药行有四五百味中草药,可以按方抓药、代客煎药,但这部分业务只占其营业额的不到1%。“主要业务还是靠高端药材,例如冬虫夏草、高丽参、燕窝等。”郭柏鋐说,“20多年来,鲍鱼、海参、鱼翅等变成了迪化街中药行销售的主力。”

  他还说,其实很多年轻人对中药行业有兴趣,也很有想法,对中药材行业进行了许多创新,但当局要给他们机会进入这个行业,所以开放证照是必要的,不然过几年可能台北都没有中药材店铺了。

  杨凯宇就属于有想法的年轻人。尽管他的六安堂业务也主要依靠高端药材,但他还围绕中药开发了药膳、美容、茶包、浴包等产品。“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中药材的‘天然’概念就很能打动现代人。”杨凯宇说。

  郭柏鋐也同样对药材配制进行了改良,例如加些甘草、肉桂以减轻苦味,或者做成水丸利于吞服。“年轻人无法接受中药的苦,‘良药苦口’不行了,得‘良药利口’才行。”他说。

  在文化断层、政府限缩、西医包围等不利因素夹击下,台湾的中药行艰难地生存着。杨凯宇和郭柏鋐都很羡慕大陆对中医药的传承与发扬,认为大陆平等对待中医药和西医药,让传统的东西能够累积增长,不至于衰退没落。

  “如果开放了中药行业证照考试,我一定会去考一个。”杨凯宇说,中医药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不能任其衰微。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晴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梅香小寒
梅香小寒
江苏海安:国粹进课堂
江苏海安:国粹进课堂
《己亥年》生肖猪特种邮票发行
《己亥年》生肖猪特种邮票发行
随心而行,走走停停始终精彩。
随心而行,走走停停始终精彩。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395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