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胡福明(资料照片)。 新华社记者 方爱玲 摄
新华社南京1月8日电(记者杨绍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是一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发现错误思想不去批判,我就对不起党,不配做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回忆起当年写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初衷,今年83岁胡福明仍然心潮澎湃。
1976年秋天,“四人帮”倒台,在南京大学哲学系做教师的胡福明和同事们一起,以饮酒吃蟹的方式来庆贺,并积极投身批判“四人帮”的斗争中。然而,1977年2月7日,“两报一刊”的社论提出了“两个凡是”。“这等于给揭批‘四人帮’的热潮泼了一盆凉水,等于回到了‘文革’老路子上去。”胡福明当时很吃惊。
但他也很快意识到,抓住了“两个凡是”,就抓住了批判“四人帮”、批判“文革”错误路线的靶子。然而,胡福明感到心里没底,直接批判“两个凡是”,他敢写也没人敢发。1977年三四月份,胡福明犹豫了一个多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最终占了上风,他暗下决心开始动笔。
胡福明在南京接受记者采访(2008年1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1977年7月,胡福明的妻子因病住院。去陪夜时,他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带到医院,在病房走廊里蹲在椅子上草拟文章提纲。瞌睡了,就把三张椅子拼起来躺一会,醒了再看、再写、再改。五天后,妻子出院了,提纲也大致写成了。9月初,胡福明将8000字左右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寄给了《光明日报》编辑。
后经反复共同讨论和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1978年5月10日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文章公开发表于第一版,新华社于当天转发了文章全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也于次日全文转发。同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高度评价为“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上世纪80年代,胡福明调到江苏省委工作,他仍坚持认为自己不是个官员,而是一个学者。后来,他还陆续写了《苏南乡村企业的崛起》和《苏南现代化》等著作,持续关注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进展。
这些年,在胡福明的书桌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都是他经常要翻阅的材料。他仍在思考更多、更迫切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理论工作者的新实践。”胡福明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