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韭黄香里说丰年
2019-01-11 16:52:3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兰州1月11日电 题:韭黄香里说丰年

  新华社记者任卫东、谭飞、侯韶婧

  “开镰咯!”此起彼伏的劳动号子响震原野,农夫农妇齐齐举起草叉翻动麦草。隆冬时节,雪都盖过了几茬,西北大地上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掀开草席,拨开麦草,一排排打着“自来卷”的鹅黄色作物呈现在眼前。元旦和春节之间,正是韭黄卖得最好的时节。

  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韭黄就更加金贵。四五十年来,这里的村民坚持古法种植韭黄,一年只收一茬。

  每年11月份,村民们都会在韭黄地里填上油渣,盖上麦草、草席。油渣起到保温的作用,草席和麦草则是韭黄最好的“棉被”。农历冬月到来年二月,村里的韭黄就陆续进入了收获的季节。揭草席、掀草、开沟……从盖着层层“棉被”到进入市场,韭黄光收获就需要十几道工序。

  “一般人割不了韭黄,得‘把式’来割。”张家大坪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惠鹏告诉记者。挖土开沟完成后,一排排韭黄冒出头来,田垄高高耸起,70岁的“老把式”张惠成登场了。

  张惠成老汉拿起割韭黄专用的“韭镰子”,在地头比划了下,把镰刀伸进土中拉动。不一会儿工夫,一排成熟的韭黄就混着泥土倒在一旁。他介绍:“割韭黄不仅要力气,更要技巧。割得深了容易伤根,割得浅了就影响收成。”

  张惠成种韭黄可以追溯到40年前。古法种植工序繁琐,十分耗费人力,但种出来的韭黄品质好。村民们在市场上尝到了甜头,古法种植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张惠成自豪地讲:“我们的种法是纯原生态的,质量是我们村韭黄的根。”

  蔬菜经销商韩源成每年冬天都在甘肃各地收购韭黄。他说,张家大坪村生产的韭黄色泽明亮、口感柔嫩、味道鲜美,“韭黄味儿”十足,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今年他从张家大坪村收购的韭黄最高价能达到每市斤11元钱,在他收购的韭黄中价格最高。

  目前,全村韭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99亩,按亩产3000斤计算,今年全村能收获韭黄超过200万斤,收入约1500万元。村上299户人家大多在城区买了房、开上了小汽车。韭黄,让张家大坪村从40年前的贫困中走出。

  张惠成家里5亩地,平均每亩地产出3000斤韭黄,今年收入超过5万元不成问题。不过对他来说,古法种植韭黄并不只意味着赚钱。

  受到市场竞争影响,今年的韭黄价格不太稳定,但是许多村民认为,坚持古法种植,保证高质量才是出路。对韭黄这个几十年来他们赖以生存的作物,村民们有着特殊的感情。“咱们兰州人,谁过年不吃顿韭黄饺子呢?用古法种植韭黄在我们心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张惠鹏说。

  种植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为了更好地经营村里的韭黄品牌、保证质量,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每年村里都专门聘请农技专家为村民授课,韭黄地里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病虫害,村民都能直接在微信群里请教专家。

  西固区政府正在为韭黄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还准备吸引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挖掘古法种植的文化内涵,把张家大坪村发展成乡村旅游度假村。张惠鹏说:“希望让更多的游客尝到我们原生态、高品质的韭黄,感受到我们古法种植韭黄的农耕文化。”

  11日,西固区政府专门在村里举办了“韭黄开镰节”,村民集体在节会上祈福,跳起军傩舞,敲响太平鼓,盼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祈福结束后,几十户人家来到地头齐齐开镰收获。

  韭黄收获需要集体劳作,往往几户人家二十多口人齐上阵。农妇们跟在“把式”后面把韭黄拨干净、打成捆儿、晾在地头。她们说:“割下来的韭黄要晒一晒,越晒越金黄。”地里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地头上早准备好了热腾腾的饭菜。一捆捆韭黄仰在地头,叶黄如金、茎白如玉。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迎腊八 品民俗
迎腊八 品民俗
2019海口国际新能源车展开幕
2019海口国际新能源车展开幕
生肖剪纸迎新春
生肖剪纸迎新春
雪落少林
雪落少林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397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