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月26日电 题:侗族大山走出的“动姐”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
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焦柳铁路蜿蜒穿过。侗族姑娘吴秋双从小就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名列车乘务员,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五年前,18岁的吴秋双如愿穿上了铁路制服。去年,她又光荣戴上了动车列车长的袖章。从“侗姐”到“动姐”,吴秋双在列车上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吴秋双的家乡,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平善村,每当火车经过这里,都会发出声声震耳的汽笛声。
轰鸣的火车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但是祖祖辈辈深居于此的村民似乎习惯了这些声响,如同习惯了山间的鸟鸣和犬吠。
吴秋双很小的时候,就对火车有着莫名的情愫,常常在火车穿过山间时,站在房前屋后数一数车厢的数量。
曾经交通闭塞的平善村贫困落后,侗族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许多年久失修的房子已经歪斜。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吴秋双也曾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乘坐南下的列车加入打工大潮。
好在,初中毕业的她考上了桂林风帆旅游学校,攻读商务英语专业,一个看似与铁路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专业,却让吴秋双与铁路工作真正结缘。
2013年5月,吴秋双与40多名校友一起进入南宁客运段工作。吴秋双也成了平善村第一个在铁路工作的人。在平善村的乡亲父老眼中,在铁路工作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吴秋双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名人,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吴家讨教,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铁路工作者。
“我们村出了一位漂亮的‘动姐’,村里的人对这个职业的崇拜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去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来我们村招生,很多父母动员孩子报考这个学校。”平善村委会主任杨宝迪说。
平善村村民曾经习以为常的火车变得不再平常,成了许多村民新的梦想和期盼。
“以前只是觉得铁路工作很神气,进来后才知道工作有多忙。”吴秋双说。刚开始跑普速列车时,工作强度大,跑一趟车工作十余个小时,整理乘客行李、打扫车厢卫生、清洗厕所,抵达终点站后更换数十床卧铺床单被套……
“一年后,一起入职的同学只剩下十几个,五年后,只剩下3个。”吴秋双说,她也曾动过辞职的念头。
吴秋双的母亲杨梅姑是个纯朴的侗族妇女,不太会说普通话,但提及女儿的成长蜕变,她热泪盈眶,而后又赶紧用手掌拂去脸上的泪珠。
自从女儿进入铁路工作,杨梅姑就常常站在自家的木屋旁,像女儿小时候眺望列车一样,看着女儿值乘的列车穿山而过。尽管只有几秒钟,尽管看不到车上的女儿,但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女儿鼓舞和力量。
“虽然离得很远,但我能看见,那就是我妈妈,站在我家的老房子旁边”,吴秋双说,“妈妈的守望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我要努力奋斗,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期盼。”
2016年5月,三江南至广州南“柳州三江号”动车组开行。因工作突出,吴秋双被调到动车组,告别了焦柳铁路。
母亲仍经常站在山头,虽然看不到新修的铁路和飞驰而过的动车,但母亲的心里比以前踏实了。列车上的女儿,那个曾经温婉可人的小姑娘,已经成长为稳重干练的动车列车长。
如今,三江变样了,动车开通了,山路修通了,许多村民住进了新房。吴秋双家也从焦柳铁路旁的吊脚木楼搬进了新房。
杨宝迪说,如今平善村已脱贫摘帽,返乡创业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种植茶叶、养殖高山稻鱼……村民们的生活日渐改善。吴秋双说,在她小时候,村里来了陌生人,孩子们都害怕得躲起来;而今,往来的人多了,孩子们也不怕生了。
飞驰的动车,改变了吴秋双和三江侗族人民的生活。广东等方向日益增长的客流带旺了三江的旅游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局局长罗如芹说,动车开通后,三江每年的游客量增长了100万人次,“通过发展旅游,开发伴手礼,拓宽了茶叶等土特产的销路。”
吴秋双家也有3亩茶林。每当在动车上看到乘客行李架上的茶叶,吴秋双就倍感亲切和欣慰,家乡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终于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看到家乡的变化越来越大,就感觉像动车一样在飞速发展。”吴秋双说。流动的列车,载着侗乡人民的梦想奔跑前行。
“上班这5年多,除夕都是在车上,或者在去上班的路上过的。每当听到车窗外的鞭炮声,我就特别想家,特别想陪父母吃个团圆饭。但是转念一想,我虽然不能在家陪父母,但是能把千千万万的旅客送回家,我感到更加欣慰。”如今已成为南宁客运段动车四队列车长的吴秋双更加成熟、稳重,臂膀上的徽章,让她更多了一份信念和责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