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记者手记:除夕不下井 矿工“挖”数据
2019-02-04 17:09:4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太原2月4日电 题:记者手记:除夕不下井,矿工“挖”数据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吕梦琦、王劲玉

  听到记者想下井采访矿工,山西同煤集团同忻煤矿副总工程师王冬波有些为难:“不是不欢迎你们下井,是智能化工作面实现了‘无人’采煤,采煤工作面里没有采煤工。”

  提起煤矿,传统印象里总是全身黑黢黢的矿工,在地下数百米深的矿井,把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出地面。每时每刻,全国各地都有200万左右煤矿工人在地下作业,仅山西就有40万人,春节期间也很少放假。

  往年除夕,到处张灯结彩喜迎新春之际,新华社记者都会下井采访坚守岗位的一线矿工,和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诉说新年心愿,看矿嫂们亲手包的饺子送到井下后,一张张黢黑的脸上咧开一抹抹大大的笑。

  尽管不是第一次下井采访,但每次下井总免不了几分忐忑:脚下是混着矿井水的巷道,耳边是井下人车发出的咣当撞击声,眼前是采煤机一刀割下去四散的煤粉……

  在记者的不解中,王冬波带我们来到了同忻矿调度指挥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清楚展示着400多米深处采煤设备运转的画面和数据。

  迎面走来的综采二队技术主管董合祥没穿矿工服,穿着一身合身的西服。他说,过去综采队每班20人,实现智能开采后,每班七八个人就能完成任务,而且全都离开了工作面,原先的操作工变成了巡检工。

  “工作面的综采设备不用人操作,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董合祥说,在2公里长、200米宽的采煤工作面上,所有设备都实现了自动控制。60多个高清摄像头相当于人的“眼睛”,1500多个传感器是系统的“神经”,数据延时不超过500毫秒,工人只要坐在监控中心观察工作面,就可以实现远程智能化无人开采。

  综采二队机电队长杨继彪说,2016年第一次看见这些设备时,真的是一头雾水,压力山大。现在,井下设备不断生成的海量数据成了他们开采的新的“富矿”。

  负责设备检修的王晋杰,曾是一名井下支护工,这是工友眼中井下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种之一。采煤机每割一刀煤,井下的118根支架都要随之移动一遍,每根支架都有13个手把、26个功能动作,一个班下来要操作数千次,王晋杰的手上长满了老茧。如今,支护工,连同放煤工、采煤机司机等工种正在消失。

  同时,一批新工种也在产生。过去负责开停泵站的薛燕云,如今是一名集控台操作员。以前,他监测的电流、电压、油温只有数字,判断主要靠经验,现在屏幕上既有数据还有波动图,设备运营情况一目了然。

  王冬波说,智能工作面建成后,工人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每工工效提升了100多吨,工作面的回采率由87%提升到95%,安全系数大幅提高。除了智能化工作面,同忻矿还建成了可视化的井下智能交通系统,包括区间测速、红灯等控制、违章抓拍等系统,还为综采队提供“专车”服务。

  “今后的目标是建成‘智慧矿山’。” 王冬波说,当前的难题是,机器在识别煤炭和煤矸石上存在缺陷,只能把工人经验等参数建立数据库,编进程序。一旦煤矸石识别技术研发成功,采煤将会变得更加智能。

  在采访结束返程的路上,记者心里一边为春节期间仍在井下坚守的“煤亮子”点赞,一边也期待越来越多的矿工除夕不下井。

  事实上,在煤炭大省山西,随着“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推进,除夕不下井的矿工逐年增多。到2018年底,山西25座煤矿31个综采工作面开展了自动化和电液控升级改造,已有75座煤矿的153个井下变电所、62个水泵房实现自动化无人值守,原有的11座“千人矿井”煤矿,单班入井人数控制在了900人以内。

+1
【纠错】 责任编辑: 韩家慧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小山村的千人团圆宴
小山村的千人团圆宴
花香迎春来
花香迎春来
办年货 迎新春
办年货 迎新春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2100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