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钟,渭源迎来了一天最冷的时间,室外温度已经降到零下16摄氏度,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陇南工务段渭源桥路工区的14名桥隧工们,在90后工长石小刚的带领下,准备驱车前往兰渝铁路胡麻岭隧道,为这个被称为“豆腐脑”中打通的隧道把脉问诊。
被称为世界难题的胡麻岭隧道坐落在甘肃省境内榆中县与定西市,是兰渝铁路的头号重难点工程。2017年9月29日兰渝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后,每天有超过一百余趟列车来回穿梭在胡麻岭隧道中,列车驶过全长13.611千米的胡麻岭隧道仅仅需要“八分钟”时间,保证隧道设备正常运转的重担就落在渭源桥路工区职工们的肩上,他们也成为保障列车安全驶过胡麻岭隧道的“八分钟”最坚强的守护者。
胡麻岭隧道穿越黄土高原,地处湿陷性黄土地质地段,洞身部分为第三系富水粉细砂层,受制于特殊的地质状况影响,胡麻岭隧道一直是渭源桥路工区职工们的重点照顾对象,为了及时掌握隧道内的设备变化情况,确保设备状况稳定,每周对胡麻岭隧道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成了职工们日常工作的必修课,每周超过一半的作业时间是在胡麻岭隧道中度过,隧道内哪里有结冰、哪里有渗漏水,他们都了如指掌。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职工们乘坐的黄色工程车停靠在胡麻岭隧道的8号斜井口,他们需要穿过全长340米的通道,直接进入当日的施工地点。进入春运,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除冰”和“治水”成为职工们迫在眉睫的工作,由于隧道中的渗漏水点较多,加之胡麻岭隧道长度大,工作量随之加大。职工们往往是兵分两路,一路负责整治隧道内的渗水点,另一路负责清除未整治渗漏水的结冰。
渭源桥路工区管辖着兰渝铁路胡麻岭、黑山、马家坡等11座隧道和19座桥梁,共计76公里的桥隧设备的检查养护维修任务。日常工作中,职工们需要每天凌晨两三点起床走进胡麻岭隧道中,在有限的“天窗”时间内,克服气温低、光线差等不利条件,对隧道内的通风、照明、消防、排水系统、走行板以及衬砌裂纹等设施进行细致的检查维修,确保隧道设施的安全稳定。
谈起兰渝铁路和胡麻岭隧道,家在渭源本地的石小刚有种特殊的感情。2008年9月兰渝铁路开工建设的时候,石小刚还只是一名中学生,那个时候去吉林上学,需要父亲骑上摩托车送他到离家50多公里外的陇西坐车。2015年大学毕业后,看着这条期盼的铁路一天天建成,石小刚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铁路桥隧工。2016年兰渝铁路进入开通运营的倒计时,石小刚更是积极的投身到兰渝铁路的建设中,如今他已经是一名桥隧养护工区的工长。
工作中,石小刚主要是带领作业人员进行“治水”作业,针对隧道渗漏水的状况,采取泄压的原理,在隧道衬砌底部准确的找到泄水点,打孔将水排出,有效的整治隧道顶部的滴水现象。
“这处渗漏水今天必须得整治好,滴水对行车安全是个隐患。”在阴暗的隧道中,石小刚拿着手电筒熟练的走到一处渗漏水点,指着隧道顶部的滴水对作业人员叮嘱着。在他的指引下,作业人员在隧道衬砌层的底部使用钻眼机开始打孔,随着泄水孔的不断深入,不一会排水孔中有水柱流出,而隧道顶部的滴水也慢慢的停止了,石小刚随即露出了笑容。
“隧道治水的关键还是在打孔的位置选择,不一定每一次打孔都能准确的找到衬砌层里边的水害,如果泄水孔中没有水流出来,就说明没找准位置,治水不成功。所以每次成功的整治好一处渗漏水,内心总是感到满满的自豪!”石小刚说道。
距离石小刚100米处的东北小伙王宁,正在和同事们对一处因为渗漏水造成的结冰处所进行清理,尽管温度已经是零下十几度,但职工们的额头上都滑下了豆大的汗珠。每天行走在阴冷的隧道中,最考验职工的还是作业环境了,陪伴他们的是隧道中呼啸的寒风和冰冷的混凝土。列车过后带来的冷风瞬间侵透职工们的棉衣棉裤,由于隧道中相对封闭,灰尘较外面相对较多,职工们在隧道中都会带上洁白的防尘口罩,等到走出隧道洁白的口罩就会变成灰色。
时间在职工们紧张忙碌的脚步中悄悄流逝,结束既定的工作任务,已经是凌晨七点十分了,距离天窗结束还剩半个小时的时间,为了避免下次作业搬运机具麻烦,石小刚组织作业人员将当日的作业机具放在就近的避车洞中,检查完刚刚作业完的施工现场,确认没有遗留工具材料,这才放心的走进斜井中,准备施工结束的登销记工作,等到他们穿过长长的斜井通道走出来时,天边的黑暗已经在隐约的褪去了。
“记不清多少次走进胡麻岭隧道中了,但每一次走进胡麻岭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作为兰渝铁路的咽喉,我们不能有一丝的马虎”石小刚说道。
结束作业回到工区,石小刚的手机微信运动排名,已经被工区的兄弟们霸屏,每个人计步器上超过两万步的计数,清晰的记录了职工们对胡麻岭隧道“八分钟”安全的责任与担当,在职工们眼里,当好一名好的桥隧工,保障胡麻岭隧道的“八分钟”安全就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渭源桥路工区的职工们常年守护着胡麻岭隧道的安全畅通,对于这群来自天南海北的职工而言,胡麻岭不仅仅意味着工作责任,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见证者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90后桥隧工们朴实的青春年华。(记者 赵满同 通讯员 马旭涛)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