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79年前,白山黑水那位让敌胆寒敬服的英雄
2019-02-22 07:56:00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79年前的2月23日,在东北茫茫雪原之中,一位身材魁梧的大个子背靠寒树,用呼啸的子弹拒绝了日寇的劝降,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组织农民暴动、远赴他乡革命、领导抗日武装、壮烈牺牲殉国……杨靖宇短暂的生命如闪亮的流星般划过,照亮了当时日本侵略者阴霾笼罩下的东北大地,也成为无数人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青年立宏愿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在河南确山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回顾他的成长轨迹,一直与革命有关。1923年,马尚德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并受到马列主义的感召,一个本来可能成为技术工人的青年逐渐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1926年,马尚德在家乡加入了共青团,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之中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河南、上海、东北……怀揣着革命宏愿,马尚德辗转多地秘密从事革命运动。“我要出去一趟,也许几年也不能回来。”这是马尚德1928年临行前和家人的告别,谁知这一去成为永诀。

  “那时我的父亲不到两岁,我姑姑才出生5天。因为全家经常东躲西藏,爷爷给姑姑取名‘躲儿’。”杨靖宇的孙子马继民说,“但是我可以理解他,他的决定是那个时代的有志青年都会做出的选择。”

  1929年,马尚德被党组织调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他化名张贯一深入抚顺煤矿,恢复重建被破坏的党组织,领导工人同侵占中国煤矿的日本矿主进行斗争。一系列的罢工震动了抚顺,他也因此被捕入狱并受尽酷刑,皮鞭、老虎凳、烙铁……他几度濒死,但都没有屈服。

  在河南和东北等地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杨靖宇共5次被捕入狱。“监狱没有熄灭革命的火焰,反而成了祖父钢铁般意志诞生的摇篮。”马继民说。

  “虎”啸震山河

  在长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杨靖宇》的预告片中,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里化身猛虎,与化作群狼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战斗,这一场景让很多人为之动容。该片主创人员说,他们希望通过这一艺术化的处理方式,表达后辈对杨靖宇英勇杀敌伟大精神的崇敬。

  “杨靖宇这头‘猛虎’不简单。”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征研处干部孙太志说,面对日寇的围追堵截,杨靖宇将山地游击战法发挥到了极致,是名副其实的“山林之王”。他根据深山老林的地形,构建起了一个个秘密宿营地,储备必要的粮食、药品等物资。以密营为依托,杨靖宇的部队在长白林海中神出鬼没,经常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

  “杨靖宇胸怀宽广,个人魅力很强。”吉林省磐石市文物管理所所长李秋虹说,杨靖宇坚持“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原则,把义勇军、山林队、土匪乃至伪军都团结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抗联的力量不断壮大。

  为了团结人民,杨靖宇提出了“灯芯理论”。他常指着油灯告诫抗联干部,党是灯芯,群众是油,灯芯离开了油还能亮吗?党和人民间的鱼水之情,巩固了抗联部队的大后方。

  “杨司令的部队军纪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村民非常尊敬他。”磐石的耄耋老人孙世东说,根据地群众冒着“通匪”被杀头的危险也要给抗联送粮食。

  磐石破围剿、强渡辉发江、痛击邵本良……在这看似绝境的环境中,杨靖宇带着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磐石、那尔轰、河里……抗联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根据地。1936年7月,“河里会议”召开,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和第二军合并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侵略者称呼杨靖宇为“满洲治安之癌”,但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个铮铮铁汉、当世虎将。

  热血明壮志

  吉林省靖宇县原名濛江县,之所以改名,是为了纪念在濛江三道崴子壮烈殉国的杨靖宇。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将位于自己后方的抗联部队视为心腹大患,采取军事“讨伐”、经济封锁、“集团部落”、拉拢诱降一系列阴毒招数,并提出“专打杨靖宇直属部队、不打红军小部队”等口号收买人心。在这软硬兼施的手段下,抗联第一路军第一师师长程斌率部投敌。

  程斌叛变后,立刻掉头攻打抗联部队,他熟悉杨靖宇的作战风格,常带人连夜突袭,并捣毁了抗联的多座密营。

  敌人对杨靖宇恨之入骨,在1939年冬天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讨伐”。为了保证大部队的安全,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并在枪伤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多次分兵,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战友,把死的险境留给了自己。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剩的两个警卫员下山寻找食物时牺牲,敌人随即调集600多人的“讨伐队”进山“围剿”。

  2月23日,杨靖宇已经和敌人孤身周旋了整整五天五夜,无数日伪军劝降,但他的回答只有拒绝与子弹。那一天是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

  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侵略者割下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看到的是一个饿得扭曲变形的胃,胃中只有枯草和棉絮。侵略者不禁为之叹服。

  “这是怎样坚定的信仰和意志能战斗到这一刻,这是怎样的魄力和勇气能折服侵略者!”每次谈到这段历史,吉林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蒿子湖密营纪念馆馆长吴艳滨都会热泪盈眶。

  其实,面对逐渐恶化的抗战形势,杨靖宇可以选择退守长白山,可以选择转移到苏联,日军也多次向他诱降,许诺他担任“东边道大都督”。但杨靖宇的字典中没有“屈服”二字,在他眼中,就算死,也要死在战场上。就在35岁那一年,杨靖宇践行了自己的铮铮诺言。

  英魂永不灭

  杨靖宇英勇就义后,遗首被日寇送至伪满洲国首都新京(今长春)邀功。1948年长春解放前夕,党组织派人找到了他的遗首。后来经过多方努力,杨靖宇将军身首合一,安葬在通化杨靖宇烈士陵园,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团体和个人到陵园祭拜英灵。

  杨靖宇的曾孙马铖明是天津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不久前,他来到杨靖宇烈士陵园,也走进了许多杨靖宇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走访中马铖明发现,杨靖宇的故事在白山黑水间代代相传,抗联精神在这里开枝散叶,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孙世东虽然已年过80岁,但每次听说有人来访问磐石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他都会自告奋勇地为访客当向导。为了把历史故事讲得更精彩,他走遍磐石的山山水水,写下数十万字的小说,讴歌抗联将士的英雄壮举,手稿摞起来将近一米高。

  吴艳滨本是一名护林员,自从接触到抗联故事后,他就被杨靖宇的英雄气概深深折服。通过自学和在党校接受培训的机会,他成为抗联史专家和“金牌讲解员”。担任纪念馆馆长以来,他培训了一批讲解员,打造了一支传承抗联精神的团队。

  在吉林省通化县兴林镇,有一座个人出资千万元打造的“河里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纪念馆的主人刘福是抗联后代,他的爷爷刘义是抗联的秘密交通员,曾亲手为杨靖宇传递过情报。遵循着爷爷的遗嘱,在外经商有成的刘福回到了家乡,“所有的经营收入,我都投入到纪念馆建设中。”刘福说。

  在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国地,望着曾祖父牺牲时背倚的大树,马铖明眼中流出了泪水。王德金告诉他,在靖宇县,抗联精神是“传家宝”,每个人都是杨靖宇的传承人。

  听着一位位传承人的讲述,杨靖宇不再是马铖明心中那个渐渐远去的背影,而是形象更加鲜活的祖辈。“在和平年代,我虽然不能成为革命英烈,但也要把曾祖父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马铖明说。(本报记者胥舒骜、刘硕)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探访转型期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探访转型期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工地上的元宵节
工地上的元宵节
雨水至 劳作忙
雨水至 劳作忙
火树银花迎元宵
火树银花迎元宵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14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