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届国际大赛成绩不好,中国奥数真的不行了吗
浙江奥数金牌教练:过度培训埋没真正人才
让中国队全军覆没的第3题,翻译过来的大致意思是:给定任何一个正实数e,证明除了有限个正整数以外的所有正整数v,任何有v个顶点并且有大于等于 (1+e)v条边的图至少包含两个不同的等长简单回路。
就在25日,第11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闭幕,中国队无一人获得金牌,最好成绩是拿到银牌的第15名,总成绩排名第6。尤其是比赛的第3题,满分7分,参赛的6名中国选手几乎被“团灭”,只有一人拿了1分,其余全是0分。
这次比赛,美国队获得了3块金牌,俄罗斯队拿到2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队各获得1块金牌。
对于曾经的“奥数大国”中国来说,这个成绩无疑可以称得上是惨败。
长期以来,中国选手在国际数学竞赛中的实力有目共睹,就如中国乒乓球队一样,逢战必胜。可最近几年的国际大赛,却鲜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是我们的数学尖子生水平下降了,还是别人的水平提高了?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
中国并未派出最强战队
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向来被认为是目前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难度最高的一项国际赛事。该比赛面向全世界中学生举办,邀请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成绩突出的国家参赛。
据悉,中国每年由数学冬令营中获得团体第一、第二的省份组队参加这项赛事。今年的中国代表队,由上海负责组织。在杭二中的数学金牌主教练赵斌老师看来,此次中国队在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的成绩属于“表现正常”。
“我们就派出了上海的6名队员,相当于是省队,与人家整个国家最好的选手比赛,拿不到金牌也很正常。”2015年,赵老师辅导过一名学生王诺舟入选了国家队,在参加第56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时夺得金牌。
2016年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国派出浙江省队参赛,赵斌就是当时的副领队。
“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从上海出发,因为签证问题,到达时比原计划晚了一天。”赵斌说。按照流程,到了以后领队就要参加讨论,选出参赛的6道题目,“因为我们晚到了一天,并没有参与选题,而是直接领到了全英文的比赛题目。这些题目,需要我们翻译出来后,交给学生做。”
那一次,中国队的名次是第12名,比今年的第6名还要差。
“我个人觉得,中国队向来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当作一次练兵。我带队参加过这项比赛,一个队伍中只要有一名选手特别突出,分数一下子就能拉上去。因为是练兵,我们浙江派出的选手,只选高三以下的学生,而别的国家派出的都是整个国家成绩最好的。”赵斌说,有几届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当时的省份派了高三学生,成绩就非常好。
镇海中学金牌教练说
有些题教练不会做也很正常
这次中国队没有取得更好的成绩,在于中国选手几乎被比赛的第三题“团灭”:除了其中一名同学拿了1分,另外5名同学全是0分。
而获得金牌的9名其他国家的选手,有7人在这一题上拿了7分的满分。
钱报记者也拿到了这道题目的原题,是全英文的。记者哪怕看得懂单词,但根本读不懂题目的意思。我们找专业人士翻译过来,又读了几遍,还是一句话也看不懂。看完只有一个感觉,真的很难!
赵斌说,他现在在带杭二中高一的数学竞赛小组,所有学生肯定都不会做这道题。
宁波镇海中学的数学国际金牌教练沈虎跃也对钱报记者说,这道题真的非常难。他坦承说,连他自己也不会做。
记者很诧异,金牌教练也不会?这是一道什么题目?
沈虎跃解释说,在奥数这个领域,教练不会做某道题目很正常,“其实,老师的水平不一定比学生高,老师的优势是经验积累,可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解题过程中,一些学生的天赋和悟性,真的要比老师强。”
沈老师说,考场上有时间限制,队员相互之间又不能讨论,中国队的几名选手都做不出来某道题也是很正常的,可能是全队都不太熟悉这类题型。“如果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或者相互之间可以讨论,估计是会做出来的。”沈老师说,国际顶尖的数学大赛的题目,普通人即使都能看懂,但多半不会做,“这些题目需要运用到深刻的定理和逻辑推理,对学生创造性、构造性要求高,要求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也有教练认为,中国队全队都不会做第3题,可能是因为语言问题审题不清,也可能是赛前准备不足,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内容。
过度的数学课外培训
或在埋没真正的人才
得知中国选手这次未获金牌的消息后,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奥赛和升学挂钩的政策联系到一起。但是,杭二中和镇海中学的两位奥数金牌教练都认为,进行这样的联想是不恰当的。
美国近年来的国际奥数比赛成绩比较稳定。2015年至今,美国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得3个冠军,3个团队第一,在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中也拿了3个团队第一。
“人家一直在进步,我们可能仍停留在原先的培训模式上。相比于美国队的选拔机制和训练方式,我们没有与时俱进。”沈老师认为,中国的奥赛培训受教育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带有比较重的功利性。
赵斌老师则认为,数学是其他学科竞赛的基础,“学校里从事物理竞赛的、信息学奥赛训练的老师,都是从数学好的学生当中挑选苗子,而不是只看重本学科的成绩。”
不过,他反对过度的数学培训,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全民奥数热”更是完全没必要。
“能够参加学科竞赛的学生,只是少数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这才符合教学规律,但现在家长普遍盲从,让孩子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赵老师说。
他打了一个比方,杭州地区只有5000个孩子适合进行奥数培训,但一下子涌进了2万人。这多出来的1.5万人,当中绝大多数是不喜欢学奥数的,他们的成绩的确也能够通过培训得到提升。这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结果,那些真正适合学习奥数的人才,在众多学生中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于是就被埋没了。
“我觉得,适当的培训是有必要的,学生的成长应该是一种自然状态,而不是拔苗助长。”赵斌说,这种过度的培训违反孩子的成长规律,好苗子被埋没,导致真正的数学人才无法脱颖而出。长此以往,这对数学学科的发展是不利的。
对此,网友老张评论说:在中国,奥数并不是数学,它是一门手艺,一门快速解题的手艺,一门弯道超车的手艺,一门可以让某些人揽财的手艺。奥数班并没有消失,只是现在换了名字。去学习的人也由原来的强制变成现在的自选,家长和孩子的兴趣占了主导,这其实是好事。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不是计算机器,不能因为一门数学就忽略掉了其他学科,从而在科技树上畸形发展。让孩子在兴趣中成长,才能给我们带来更广阔的未来。(通讯员 陈宏程 记者 梁建伟)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