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暨岗位学雷锋活动推进会大会发言之八
做最美的使者 让雷锋精神在岗位上熠熠生辉
浙江省温州晚报《雪君工作室》栏目主持人 郑雪君
非常荣幸,今天能作为岗位学雷锋标兵代表,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的。伴着这首时代的主旋律,我边唱、边学、边做,在人生的道路上践行着雷锋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活出生命的意义。
“走近群众”的岗位特征让我走上学雷锋之路。1992年底,我成为一名光荣的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我经常接触到需要帮助的群众。1993年的一天,一位面容憔悴的男子来报社寻求帮助,还没开口就哽咽了。原来他的爱人因病要移植两个肾,全家人变卖家产仍远远凑不足这笔医药费。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好女儿,乡村小学生的好老师可能会因为缺钱而丧失鲜活的生命,这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当晚,我连夜写好《向叶爱兰老师伸出“春天的手”》的报道,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手。见报后,温州全市人民,特别是在校学生捐款持续一个月,一元一元、一角一角,甚至一分一分的,在26年前的一次捐款,总额就达到12万元。我深刻感悟到:一篇好的报道能换来一个生命的希望。第一次在岗位上助人行善让我兴奋欣喜,从此一发不可收。
“深入群众”的自我要求让我越来越好地践行雷锋精神。自从叶爱兰老师事情以后,越来越多的报刊读者遇上困难会想到寻求我的帮助,我也会更好地利用新闻记者的岗位优势,走进群众、走进基层、走进他们的困难,然后利用我们的媒体平台帮他们想办法、解难题。1995年6月,我采访调研基层残疾人就业困难情况,发现当时全市18岁至45岁有一定劳动力的2万残疾人,仅有3714人有工作。于是,我发出了《市残联通过本报向各界呼吁,大家都来帮一帮残疾人》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陆续有30多位残疾人打电话给报社,感谢我们的报道帮助他们找到了工作。
“组团服务”的强大力量让雷锋精神发扬光大。2003年,温州市委宣传部、温州晚报决定让我组建“雪君工作室”助人团队。有了这个平台,助人方式,从过去零散、被动地解决群众困难转变为主动出击做好事;服务对象,从过去的个体转变为更广泛的群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从单一性转变为多元化的帮助形式。
有了学雷锋团队,我们搭建了政府群众沟通桥梁。我们开通了“一把手”接听民生热线,开设“人大代表集体博客”。记得当年,很多人打电话到热线,希望让困难群众过上一个祥和幸福的除夕夜,我们萌生了请困难群众吃分岁酒的想法,获得来自市领导、有关部门、社会慈善人士的大力支持,一席充满爱和温暖的慈善除夕晚宴就此开席,这一开就开了17年,成为了温州全城的“最美约定”。
有了学雷锋团队,我们的助人之举走出了浙江、走向了世界。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我和伙伴们紧急采购了530顶保暖帐篷、1000个保暖睡袋、5吨药品、22吨食品,总共45吨、价值达300多万元的救灾物资,用货机运往灾区。这是青海玉树强震发生后,全国首架运送民间赈灾物资飞抵西宁的包机。
2014年,雪君工作室向遭受火灾的意大利侨胞带去慰问金。当地的侨领们说,平常都是国内受灾,华侨捐款送到国内献爱心,这次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华侨受灾,国内同胞捐资救助华侨,让他们感受了祖国和家乡的温暖、鼓舞。
2015年1月,我和同伴们怀揣中国大爱走进非洲,慰问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幸存者和死亡者家属,在拉各斯大学设立百万元温州爱心助学金;在非洲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为埃博拉疫区捐建“温州希望屋”。
有了学雷锋团队,我们从单一物质公益向物质精神公益并举转变。2013年9月,雪君工作室公益道德讲堂正式开讲。我们走进文化礼堂、宗教场所、民营企业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场数已达600多场;温州道德馆开张后,我们常驻该馆道德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企业家、公务员、教师、律师、记者、志愿者等演讲,以唤醒人们内心向善向上的力量;我们还受邀到荷兰、美国等西方国家宣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讲好温州故事、浙江故事、中国故事,成为我们的使命和担当,获得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和赞扬。
现在,雪君工作室共有1个编辑、4个记者、2个接线员、1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开办至今,共接到市民求助、投诉电话30000多个,来信12000多封,接待来访群众18000多人次,发稿9700多篇,70%以上的问题在工作室的帮助下得到解决。
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路上,雪君工作室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我个人也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这么多的荣誉鞭策着我更加不能停下追梦的脚步。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浙江的“最美”风尚、温州的温暖善心带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地方,为践行雷锋精神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