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报告厅,84岁高龄的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面对200多位北京市中小学生,就人们关心的天气预报与大家分享。
这位从事科研工作已有59年的老院士说,十分乐意为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希望借此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引导同学们好学深思,为中国大气科学人才梯队积蓄力量。
报告中,曾庆存说天气预报最初是“凭经验”,比如,古人看云识天,“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到了20世纪,人们已发明和应用了气象仪器来测量大气状态,气象学由此进入“科学时代”。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提出用描述大气运动的原始方程组作定量天气预报的构思,但方程组非常复杂,无法直接求解。
1961年,曾庆存首创“半隐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个成功求解了斜压原始方程组,给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求解原始方程组的天气预报图;后来他出版的专著《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引发国内外气象学者热议,被认为是“气象学理论化极重要篇章”“将立于世界名著之林”,他本人也成为国际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数值天气预报被世界气象组织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和社会进步之一,《自然》杂志盛赞数值天气预报的发展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全球天气预报可与模拟人类大脑和早期宇宙的演变相媲美”。
曾庆存说:“简单来说,气象监测已从单纯的‘站点监测’变为包含气象卫星遥感的全球监测,气象预测已从经验预报发展到数值天气预报。”按照他的说法,国际上天气预报的有效性已从早期的1-3天,提高到5-7天。目前的3天预报,在全球范围可以达到70%至80%的准确度,如果是一定区域,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3天预报,准确度能高于80%。
中科院大气所所长朱江当天向记者透露: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发展出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早在2009年,曾庆存就与其他科学家萌生了建立“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想法,如今该装置已于2018年在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破土动工,并将于2022年完工,一旦建成就有望研究和预估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为地球“做CT”。
听完科普报告,一名学生向曾庆存提问:“曾爷爷,请问您在科研中遇到困难如何解决?”
曾庆存操着广东口音,不紧不慢道:科学的大道确实是不平坦的,面对困难,不要怕,要想尽一切办法,勇敢、坚毅,才能永远前进,攀上顶峰。(记者 邱晨辉)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