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下,马队在有序安排游客进山。记者 陈天湖 摄
一场春雨后,泉水初生,远处的四姑娘山上白雪皑皑,散发着阵阵寒气;近处山谷里,当第一缕金色阳光初现,雪山上若隐若现轻纱般的浮云漫卷,斜挂天空的半轮明月和洒在雪山上的暖阳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特殊风景。
靠山吃山的四姑娘山人正期待旅游旺季的到来。藏族民宿、雪山户外、电商特产……整装待发。随着藏区文化旅游“新思想”的浸润,四姑娘山百姓正将自己的绿水青山变成名副其实的“致富山”。
从追风少年到旅游达人
“我14岁就开始在山上放牛,那个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现在我年收入30万左右,放到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说这话的,是年近50岁的藏族“旅游达人”卢中华。酥油茶飘着浓重的牦牛味道,在他的“吾野·光影”民宿里,客人围坐在热气腾腾的藏家火炉边,涮起石格菜(当地人最爱吃的野菜),把酒言欢,品味四姑娘山鲜美的特色藏家火锅,听他分享一个追风少年的励志故事。
他曾经是贫困户,一支爪爪火(单筒散弹火枪)和四条狗,伴随他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少年时光——六年雪山牦牛放牧生涯。无知无畏的14岁少年,一个人背着一个月的干粮在海拔4000米高的雪山放养牦牛,自己挤牦牛奶,加工成酥油、奶渣,在漫山遍野的绿色丛中寻找最为鲜美的石格菜、苦苦菜(野菜)。
一次,一群野狼来袭,他手握爪爪火瞄准过去,但是被吓得瑟瑟发抖的手就是扣动不下扳机。爪爪火哑了火,狗也不敢冲向狼群,少年卢中华只好一边流泪一边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牦牛被野狼活活咬死。
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痛下决心让自己强起来,这样才能让家富起来。
20岁那年,他下山当起了户外摄影发烧友的向导、背夫、马夫和伙夫,从此开启了一扇了解山外的大门。
贫困的根源在思想!“起初只知道放牧和种养,四姑娘山旅游开发后,我借助自己对于地形的熟悉,试着做向导、当背夫,改变从此开始。”由于和外来游客接触较多,知道游客需求,卢中华意识到机会来了。下定决心后,他一共投入80万元开民宿,结果在后续经营过程中,还是遇到了经费困难。
后来,他找到一位来自贵州的摄影发烧友饶璟,两人一拍即合,一起合办民宿。饶璟毫不犹豫投资180万,让卢中华把民宿开下去,收益对半。卢中华说,是曾经为饶璟当向导、做背夫结下的雪域深情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乐呵呵的卢中华为客人端来了当地的特色美食:入口即化的酥油、香脆可口的烤饼、四姑娘山的石格菜、原生态的牦牛肉。他说,这些都是当地原产的食物,过去只是当地人自产自销,观念转变后,依靠旅游拉动的游客增长直接促进了当地村民的增收。从食物的采摘到生产加工直至最后端上餐桌,形成了四姑娘山特色的自产自销循环,而特色火锅成为游客首选。
“我现在已经不会说藏话了,但是我依然是曾经的那个14岁少年。”卢中华告诉记者,他希望通过民宿这种方式,把传统藏族文化和今天人们喜爱的特色民宿结合起来,只有用四姑娘山和嘉绒藏族特有的文化才能吸引到更多的游客,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在四姑娘山,像“吾野·光影”这样的民宿还有30多家。四姑娘山长坪村驻村干部何小娟告诉记者,四姑娘山民宿的投资者不仅有本地人,还有很多民宿和特色酒店是一些被四姑娘山吸引来的外地人开的。而平均每家民宿的开办,都会给当地新增7至15个贫困户工作岗位,人均增收达到每月3000元以上。
从单枪匹马到雪山服务团队
除了雪山、蓝天、白云,马队是四姑娘山的另一道靓丽风景线。伴着丁零丁零的铃声,游客能在空灵的山谷间尽情享受骑马看雪山观旗云的乐趣,游客的激增也给当地人带来致富增收新机遇。
一身冲锋衣,脸色黝黑,身材壮实的藏族小伙扎西格绒2004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四姑娘山做起了“牵马人”。扎西说,他牵了十几年的马,如今也拥有了一支35人的团队,业务除了牵马,还做起了高山向导、攀岩领队,办起民宿接待中外游客。
有“东方阿尔卑斯山”之称的四姑娘山,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境内,与“大熊猫的故乡”——卧龙自然保护区接壤。由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性,不少观光地点车辆无法进入,只能徒步穿越或者骑马进山,马匹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一开始,我一个人牵马,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一天有时候只能挣三四十元,有的游客还担心是否安全,不敢坐。”扎西告诉记者,村里统一管理以后,村民接受了专业培训、收费透明,选择坐马穿越长坪沟和海子沟的游客越来越多。如今,长坪村有牵马师700余人,牵马成为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跟着扎西来到四姑娘山海子沟入口,他牵来一匹浑身雪白的马叫“小白龙”让记者试骑。和“小白龙”一起的还有100余匹马排在长坪沟的入口,等待游客到来。记者在路边看到,统一乘坐大巴前来的游客刚下车,就纷纷选好自己的“爱马”,朝着雪山走去,不到一个小时,一群马只剩下了两匹。
现在扎西的团队人均年收入达到6万元以上。“收入提高以后,生活好了,思想也新了,这里风景这么好,再也不想去别的地方打工了。”扎西远眺映照在蓝天下的雪山,笑着说。
扎西爱人嘎新初有些腼腆,她告诉记者,他们一家三口,还经营着一家民宿,有30多个房间,年接待游客数千人。“四姑娘山旅游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依托四姑娘山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富裕,不愁吃穿,还能把小孩送到成都上学,这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哦。今年还将投资再建一个攀岩基地,争取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雪山旅游体验。”说起当下的收获和未来设想,嘎新初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从小手机到电商大平台
浓浓的嘉绒藏族风、四姑娘山春季漫山遍野的鲜花、高原的特色农产品、悠扬婉转的藏腔、大开大合的民族舞……在四姑娘山镇,一对“80后”网红夫妻正通过网络直播,将四姑娘山产的虫草、松茸、牦牛肉、苹果、野菜干等推向全国。通过他们的短视频,2018年全年销售的当地农副土特产总金额超过300万元。
2016年,一直在外从事导游的刘明勇夫妇二人回到家乡,把无意间拍的一个展示家乡风景的视频传到网上,结果一下“火”了,不断有人来询问当地的情况。体验过“火了一把”的夫妇俩当即决定辞掉外面的导游工作,回乡创业。
爱唱爱跳又活泼的夫妇俩,加上四姑娘山得天独厚的美食美景和嘉绒藏族文化,与网络直播平台“邂逅”,夫妇俩在网上的人气越来越高,全网拥有300多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到1000多万。
“最开始我们只是想分享家乡美景和当地特产,现在帮着当地百姓售卖自己的农特产品,贫困户家里有销售不出去的东西,首先都会找到我们。”刘明勇的妻子阿娟有些自豪。
“电商时代,一切皆有可能。”刘明勇深有感触地说,四姑娘山的农特产品都是原生态高品质,但过去却始终走不出大山。现在,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学会了网络电商,开放的四姑娘山通过互联网拥有了更多的机遇。无论是贫困户家中300斤的滞销腊肉,还是当地的苹果、花椒等土特产,都能顺利地销售到全国各地。“前几天我们刚收了长坪村农户2000斤的当归,通过‘抖音’推销,这些当归很快被抢购一空。”刘明勇说。
每年4月到11月,四姑娘山民宿总是“游客爆满”,供不应求。当地居民也从过去的“等着客人来”到现在“主动出击”,在网络和户外运动的群里,四姑娘山的旅游攻略、住宿空余房间日期全部都能清晰查到。
“我们现在也在引进一些有先进理念的投资者,带动当地村民致富,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改变。”何小娟表示,从2016年开始,四姑娘山当地政府为了提高民俗从业人员素质,依托农民中心夜校,请来了包括饶璟在内的很多思想解放、管理理念先进的外地老板和驻村扶贫干部为当地居民讲课,如今已经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
“新理念带进来,新气象带出去。出去打工的少了,返乡创业的人多了。”何小娟欣喜地说起这些年四姑娘山的变化。据统计,2018年,四姑娘山镇共组织就业培训37次,覆盖群众1796人,在新思想、新经济、新旅游的带动下,扶持壮大产业经济效益达100万元。旗云漫卷的四姑娘山又将迎来一个道不尽传奇故事的春天。(记者 陈天湖、轩玉珏、康锦谦)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