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21日电 题:大梨树:为“干”字树碑的村庄
新华社记者 王振宏、于力、洪可润
4月辽东,草木萌发。走进大梨树村,苍翠的山岭之间,一座9.9米高的火红色“干”字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这个位于“山沟沟”中的小村落,曾经人均收入只有90元,全村人依靠“苦干实干加巧干”,硬是把一个荒山沟改造成了“中国美丽乡村”。
干出一片新天地
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石板小巷……走进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见到的却是一片江南水乡美景。村委会前,一块巨石上刻着“干出一片新天地”七个大字。背后的大山上,2万多亩果园环绕,梨树花已经打起骨朵含苞待放。
“20多年前,这里满山荒草丛生,山石遍野,我们硬是一锹一镐干了出来。”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毛正新介绍说,仅用10多年时间,全村改造荒山整修梯田1.6万亩,整治河流14公里,修建水库5座,在群山中建成87公里的山地生态观光路。
改造山河仅仅是大梨树人实现梦想的一个缩影。近40年来,他们靠勤劳的双手建成了以万亩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以金翼钛业为骨干的集体工业,以凤泽市场为龙头的现代商业,以农业观光为品牌的乡村旅游业,村集体总资产超过5.5亿元。
村民王淑兰今年69岁,她家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屋内现代化家电设施一应俱全。“49年前,我嫁到大梨树村,全家忙活一年就剩下几百块钱。现在儿子在村里干工程,媳妇在村里办的酒店上班,真是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王淑兰说。
硬化的柏油马路、设施先进的乡村小学、一个个干净卫生的旅游厕所……近年来,大梨树村用城市化理念管理社区,建立了卫生保洁、园林绿化、物业服务等管理队伍,供电、供气、给排水、集中供暖、水冲式公厕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没有树,我们可以栽树;没有水,我们可以憋水;没有景,我们可以造景!我们虽然改不了天,但我们可以换地。”大梨树村原党委书记毛丰美的豪言壮语如今已成现实。
干劲从何而来
到过大梨树的人无不对大梨树的“干”字精神肃然起敬,同时很多人也在思考:大梨树的干劲从何而来?
大梨树人说,是党的政策给了他们信心、闯劲和拼劲。
30多年前,毛丰美在全村大会上郑重承诺:“让全村百姓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好日子。”习惯于土里刨食的村民问:靠啥能过上好日子?“党的富民政策里就有机会和财富。”毛丰美这样回答。
上任伊始,毛丰美与村干部商量北上黑龙江贩运土豆和粮食。有人说是“投机倒把”,有人说不务正业。他说:“国家已经允许发展商品经济,真有问题,责任我担。”他带着村干部筹了4万元,倒腾回五车皮小米,两车皮土豆,沿街售卖,忙乎一个冬天,净赚了1万多元。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大梨树村投资1500万元,只用7个月时间在火车站附近建起了辽东地区最大的封闭贸易市场,为城乡提供2000多个就业机会,每年为村里创收300多万元。此后又兴办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农工商贸旅一体化发展道路。如今,村集体可支配财力突破5000万元。
干的道路永无止境
来到大梨树,会被无处不在的“干”字元素所感染。为了传承“干”字文化,大梨树人搞雕塑为“干”字树碑;设展馆,为“干”字立传。一位游客说,这满山果园都是一点一点干出来的,“干”字碑令人敬仰。
2014年9月毛丰美去世后,大梨树村新一届党委继续以“干”字精神开启“二次创业”。“二次创业”的大梨树人紧扣时代脉搏,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走进大梨树樱桃采摘园,一进门就看见一排排整齐的樱桃树蓬勃生长,一串串紫红饱满的大樱桃悬挂在果树上,很多游客手拿小盒,享受采摘的乐趣。
大梨树果树农场副场长宋宝忠说:“过去我们主要经营葡萄采摘,现在葡萄价格下跌,我们投资2400万元,引进大樱桃项目。现在的大樱桃能卖到80元一斤,更受市场欢迎。”
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在传承着“干”字精神,投身到大梨树建设中。
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接待中心业务员刘天洋2013年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毕业后曾在武汉工作。2017年大梨树村招聘员工,刘天洋回到了家乡。
“我现在认准了一个字——‘干’!只要肯干,肯付出,最后一定能有收获。”刘天洋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