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为了108户贫困户
2019-04-28 10:56:2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石家庄4月28日电 题:为了108户贫困户

  新华社记者杨帆

  52岁的李秀兰最近有了一份新工作,在镇上的农业合作社做工,每天挣80块钱工资,春节后她就认真上起了班。

  李秀兰家住河北省滦州市茨榆坨镇,耳聋,左眼也接近失明。2018年丈夫去世后,独自守着5亩地,年纪大了干不了太多农活,没了经济来源。

  茨榆坨镇整体并不贫困,这里现有工业企业40多家,是全国经济千强镇之一。但在脱贫攻坚路上,茨榆坨镇也仍有“最后一公里”。茨榆坨镇党委书记周俊军告诉记者,全镇现有贫困户108户、257人,多数是像李秀兰一样因病、因残致贫,没法出门打工。

  “最开始我们走的是支援帮扶和爱心捐助的路子,但想要‘拔穷根儿’得有一套‘造血’方案。”周俊军说。

  2017年,滦州市搞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试点,茨榆坨镇芦苇庄村花20万元建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大棚。记者日前走访时看到,大棚内的田垄一侧种的是黄瓜,另一侧种的是西红柿。“有15户贫困户以政府下发的2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参与分红。这个大棚采摘期一个月能挣3万多块钱,收入比较乐观。”芦苇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民说。

  过去,茨榆坨镇境内大多是沙性土壤,存不住水,大风一起土就飞了,过去为了快致富只能发展工业。蔬菜大棚里的土壤都是用了新技术改良过的,“试验田”虽然成功了,但想继续用这种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需要谋划更多。

  2018年末,茨榆坨镇下力气建成了40个大棚,每个1.8亩、造价14万元。大棚里种起了西红柿、黄瓜、吊瓜等。紧接着,镇里成立了一家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合作社,贫困户们以产业扶贫资金、自己的耕地入股,像李秀兰一样有劳动能力的还可以来做工挣钱。

  “这么大岁数,还能挣工资,想都没想到。”李秀兰拿着铁锹站在田垄边说,家里的5亩地交给合作社流转,每年能拿到5000元,有分红还有工资,挺好。

  在大棚外,几辆从北京来的运菜的货车整装待发。周俊军说,附近要准备新建蔬菜交易市场了,今年全镇还会建成70个大棚,打造蔬菜基地,这108户贫困户脱贫有希望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頔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贵州丹寨:岭上开遍映山红
贵州丹寨:岭上开遍映山红
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
中国核工业从这里走来
苗山脱贫影像志——山间地头的午餐
苗山脱贫影像志——山间地头的午餐
多国海军舰艇开放日活动在青岛举行
多国海军舰艇开放日活动在青岛举行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8112442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