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文献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表征着某个时段人类文明活动,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对历史档案的保护工作格外重要。而在旧西藏,历史档案保护几乎是空白,西藏民主改革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早在1959年6月,西藏就成立了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集中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的档案典籍,西藏历史档案的保管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管理手段也日趋科学,档案抢救修复工作也从无到有,有序开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档案会发生酸化、霉变、破损等情况。”达珍说着摊平眼前待修复的档案。
在西藏档案局(馆)的修复科内达珍和三位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档案修复工作,或许是因为档案修复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极具耐心和细心,馆内的四位工作人员都是女性。48岁的达珍从业已有31年,有着丰富的档案修复经验,达珍指着眼前朱红色的操作台说:“这是故宫博物院制作的裱糊大案,西藏档案局(馆)内所有的档案修复工作都是在这个工作台上完成的”。
根据档案的材质、破损程度,档案修复的工序和技法都有不同,一招一式极为考究。在档案修复前,修复师每次都会蘸少许水检测档案上的墨迹是否有掉色的现象,确认墨迹牢固才能使用传统手工修复方式,再根据不同的破损程度制定出相应的修复方案。眼前达珍和同事修复的文献前半部分破损较为严重而后半部分基本完整,按照保持档案历史原貌和最少干预的原则,她们将用前拓的手段来修复该文献。在修复过程中经过去污、除尘、选纸、展平、刷浆、拓裱、吸水、检查、排湿、裁剪、晾干(压干)、归档等十余道纯手工的修补过程,一件件原本破旧不堪的老旧档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图为修复人员在全神贯注修复破损档案
“一旦档案的修复工作开始,便需要修复人员全神贯注一次性修复完成,为了修复效果不能中途停工休息。”平日里达珍有可能一天都需站立工作,最少一天也要站立四到五个小时。
西藏是我国历史档案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西藏档案局(馆)现存档案140多个全宗,三百万件(册),保存了自元代到20世纪五十年代七百余年的珍贵文献。但在数百万件的馆藏档案中却有三分之一需抢救,因为劳动强度大且需长时间站立工作,西藏档案馆内的几位修复师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颈椎等职业病。此外,馆藏档案绝大多数材质采用西藏当地产的藏纸,狼毒草为原材料的藏纸对眼睛、皮肤都会产生危害。不过看着破损档案重获新颜,几位修复师所有的劳累都变成了开心。
图为米玛仓决(左)和达珍(右)
“我的性格适合做这项工作,能从事这项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工作我很开心。”看着自己刚刚修复好的文献修复师米玛仓决很有成就感。
其实,达珍刚开始面对这项枯燥、单调的修复工作时也有过动摇,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着达珍坚持了下来。“修复好的档案不仅仅是一张完整的纸,它里面包含着民族文化和历史,能通过自己的巧手能让破烂不堪的档案续命让后代有迹可循,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图为屏息凝神修复文献的巴桑卓嘎
达珍、米玛仓决还有旁边一直屏息凝神修复文献的巴桑卓嘎是在1987年从社会统一招考进入西藏档案局(馆),她们是西藏第一代专业档案文献修复者。专门从事档案修复工作的她们先后在中央档案馆、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上海档案馆等地接受过专业的古籍修复培训。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档案修复则是对历史的“修补”。档案修复讲究的是精细,要求修复者极具耐心、细心和责任心,续写档案“生命”的工作看似平常无奇,但这些工作中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让后人有迹可循的重大使命。
面对馆内数量如此庞大而价值珍贵的历史遗产,如果单单只依靠传统的手工修复技术既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的发展需要,也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为加快西藏历史档案的抢救修复进度,2008年西藏档案局(馆)从上海档案馆引进了现代化的纸浆补洞机。该纸浆补洞机原产自德国,上海档案馆针对西藏藏文历史档案的特殊规格和形式改进了机子性能,特制了补洞机。该纸浆补洞机不仅提高了档案的抢救数量,也符合历史档案抢救缺哪儿补哪儿的基本原理,能有效保护档案原件的信息和原貌。
“传统的手工修复方式一天一人只能修复五件左右,使用纸浆补洞机水电正常的情况下一天能修复十几件。”达珍说,30年间我们修复了上万件的档案,其中不乏许多珍贵档案。
保管科依苏处长缓缓铺开两幅经过几位修复师修复的珍贵档案介绍说:“九世达赖喇嘛坐床时委托进贡堪布给嘉庆皇帝上文书,这是嘉庆皇帝回给九世达赖喇嘛的敕谕,上面有满、蒙、藏三种字体”。
能成为西藏档案“续命师”中的一员,达珍、米玛仓决和巴桑卓嘎都很自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也开始担忧下一代西藏档案的修复人员的培养。边珍是达珍、米玛仓决和巴桑卓嘎的徒弟,在西藏档案局(馆)内从事档案修复工作也有12个年头。
“刚开始3年时间内,每天都在反反复复拓破旧的报纸,第一次正式参加档案修复工作时很紧张,怕不小心弄坏珍贵的档案。”边珍回忆说。
“虽然有时一天站下来腰椎、颈椎真的很难受,但自己从来没想过要放弃,想继续跟几位老师学习做好档案的修复工作。”目前破损程度并不严重的档案边珍都可以独立完成,破损程度大的在老师的协助下边珍也都可以很好地完成。
修复师们妙手回春在指尖“修补”历史,让饱经沧桑的历史档案获得“新生”,而现代的数字化管理手段则延长了档案“生命”。“数字化管理能更加有效地保护原件,也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档案的查找和调用。”保护技术处处长尼玛扎西告诉记者,为保护档案原件西藏档案局(馆)正在抓紧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历史档案是了解历史的一个窗口,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拯救即将消失的历史资料,延长它们的寿命,让历史不断篇是达珍和其他几位修复工作人员默默奋斗三十余年的初心和动力。如今,年过半百的几位修复师都接近退休,但档案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专业的修复人员,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年轻力量加入到这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事业中,让历史有迹可循。(记者/王淑 贾华加)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