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5月4日电 题:围不住的梦——青年李育智“突围”记
新华社记者胡振华、温美良、黄和逊
暮春时节,地处江西省南端的龙南县烟雨蒙蒙,草木葱茏。青山绿水间,分布着300多座客家围屋。
骤雨初歇,37岁的李育智带着几个年轻人,到里仁镇栗园围旁的一大块地里采摘食用玫瑰。
“在政府帮助下,我又在周边乡镇选址新建了玫瑰种植基地。”李育智难掩内心的喜悦。回乡创业10年,他一路摸索前行。
走出心中的“围屋”
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炮楼高墙……占地68亩的栗园围是龙南县最大的村围,围内祠堂、鱼塘、晒场、房屋等一应俱全。
“一个大围屋,就是自给自足的小社会。”李育智说。
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世代聚族而居、集体互助。“围屋代表着团结精神、坚韧品质,但这样的聚居方式,也可能造成思想保守。”李育智称这种现象为围屋心态。
放眼望去,四周都是山。偌大的围屋,四面全是墙。李育智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2001年,高中毕业的他选择到沿海打工。
“对于创业的我来说,需要走出心中的‘围屋’,那就是解放思想、打破禁锢。”李育智说。
突破创业的“围墙”
漂泊再久,终点是家。2009年,李育智结束打工生涯回到家乡。
想干一番事业的他成立了创业公司,种植了向日葵、苗木等,但由于缺乏经验,打工攒下的钱打了水漂。
多少个夜晚,李育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感觉现实的困境就像围屋高大厚重的墙,难以突破。“我告诉自己要坚定信心,永不气馁。”他说。
经过大量市场调研,2013年,李育智确定大面积种植四里八乡都没种过的食用玫瑰。
首先面临的是土地流转问题。对于村民来说,种植食用玫瑰是个新鲜事。他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劝说,用真诚打动邻居。他知道,要说服别人首先得干出成绩。
李育智打着赤脚,挥起锄头,在地里一干就是一天。“看到他带头干,公司其他人也沉下心来跟着干。”他的同事李岩柏说。
尽管如此,种植食用玫瑰的过程仍充满曲折。李育智购买的几百斤玫瑰花种子,没有发芽。之后,他外出学习,从云南、山东、河南等地引进多个品种的玫瑰花苗试种。2014年的梅雨季,由于空气湿度太高,种植的玫瑰花萎蔫严重,他急得几晚没合眼。“我们的先祖建造栗园围花了近20年,骨子里的这种韧性,让我选择坚持。”李育智说。
经过不断尝试,2016年,他选定了适合种植的玫瑰品种,流转土地从30多亩扩大到306亩,公司从3人增加到11人。
打破贫穷的“围困”
龙南县距省会南昌500余公里,曾经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龙南县有423个村民小组、449个自然村未通公路,全县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5.07%。
李育智深知贫穷的滋味。“小时候,难得吃上一顿肉。冬天经常穿着有破洞的鞋上学,脚冻得发紫。”他说。
成长的经历让李育智更加懂得摆脱贫困的重要性。
他按照“企业带动+电商帮扶+贫困户受益 ”的模式,吸纳周边贫困户务工。同时,他对贫困户进行电商创业培训,利用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龙南县里仁镇党委书记曾胜翔告诉记者,目前李育智的公司已精准帮扶贫困户14户。
2018年,李育智通过招投标获得了当地一处乡村景区的整体经营权,目前李育智的公司开始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方向发展。
面对未来,李育智信心满怀。
“不拼不搏,人生白活;不苦不累,人生无味。”这句话被李育智贴在公司楼道的墙壁上。
在龙南,像李育智这样通过创业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人越来越多。2018年,龙南县10个省级贫困村、1016户3680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57%。
“只要坚持,我们一定能突破困难的重围,梦想一定能早日实现。”李育智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