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5月4日电 题:“文能写材料,武能开拖拉机”的“农业新青年”
新华社记者陈席元
4月底的江南阴雨绵绵,气温骤降,但在江苏省太仓市浮桥镇丁泾村,24岁的沈佳佳却说这是“好雨”。
“我们的蔬菜基地原来是藕塘,复垦后土质偏硬,配套设施还没跟上,菜苗浇水全靠人工,很不方便。”沈佳佳说,前些日子连续晴天,她们的“黑金刚”土豆生长受限,“我们趁这几天下雨施了肥,等天晴再除草,土豆就可以长起来啦。”
沈佳佳是丁泾本村人。2013年,她考上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2016年回村任职。
“别看人家才毕业几年,手里的证可不少呢。”沈佳佳的师傅、丁泾村党委书记陈超告诉记者,沈佳佳现在有拖拉机驾驶证、联合收割机驾驶员五级、蔬菜园艺工三级等职业技能证书,平时既要负责制定农场的耕种计划,又是村里的团支书,已经成长为一名“文能写材料,武能开拖拉机”的“农业新青年”。
“新时代乡村振兴,新青年责无旁贷。”太仓市团委书记邵旻介绍,2013年以来,太仓与江苏多所农业类高职院校合作,选拔优秀高中毕业生培育“定制村干”。经过三年制大专学习,目前太仓已有两届共189名“定制村干”学成回乡,分配到产业振兴、社会治理等岗位历练。
在很多青年纷纷进城的大潮下,这批选择“逆行”的“农业新青年”显得有些特别。“父母都是乡镇企业的工人,问我为啥回去‘修地球’。”沈佳佳的同学、25岁的浮桥镇牌楼社区“定制村干”钱毅诚说,“定制村干”学费全免,就业包分配,收入待遇有保障,自己就是本村本土人,熟悉街坊邻里,做工作也没有方言障碍,“村里的地总要有下一代接手,尤其是经过三年的学习和暑期实习,我发现自己喜欢干农业。”
“我们不想要来几年就走的‘凤凰牌’,想要能留下来的‘永久牌’。”丁泾村第一位拖拉机手、62岁的顾国华说,“定制村干”心气踏实,能在农村扎下根。
现在,太仓“定制村干”已有14人进入村(居)“两委”班子,1人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留岗稳定率达91.13%,全市92个涉农村(居)都有新鲜血液加入。在丁泾村,“两委”班子的平均年龄从42岁降到了31岁,乡村振兴后继有人。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