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新华社青岛5月8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养殖研发团队完成的近江牡蛎海区养殖技术成果,近日通过由国家贝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的阶段性现场验收,标志着近江牡蛎养殖链条全面构建完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研究人员介绍,这批近江牡蛎的亲本取自山东滨州的野生群体,2017年夏季在福建宁德繁育出第一代种苗,后在山东滨州进行高盐环境驯化,剩余个体于2018年秋冬季转移至山东乳山海区进行育肥试养。
现场验收结果显示,这批近江牡蛎平均个体全湿重比同期同海区养殖的长牡蛎高37.9%。
乳山丰泽源牡蛎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东源认为,这批近江牡蛎生长快、存活率高,有望进入高端牡蛎产品市场。
近江牡蛎是我国河口水域特有的牡蛎科大型物种,历史上多以大型礁体形式广泛分布在我国主要河口水域,形成特殊的生态系统并支撑了近海渔业发展。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破坏、陆源污染,尤其是伴随着北方淡水径流资源的减少甚至河流改道等,我国近江牡蛎野生资源锐减,在北方只在局部地区零星地被发现,且大都处于功能性灭绝状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贝类养殖研发团队致力于牡蛎野生资源保护与利用研发10余年,在前期长牡蛎等牡蛎野生资源分布、生态习性以及适应进化机制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突破了近江牡蛎苗种规模化繁育与中培技术,目前正进行近江牡蛎原位养殖与资源修复技术研发。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
热帖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