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通讯:竹小乾坤大 融汇中西长
2019-05-10 21:23:09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5月10日电 通讯:竹小乾坤大 融汇中西长

  新华社记者韩梁 郭爽 魏梦佳

  国际竹藤组织展园是北京世园会的热门景点之一。5000多根毛竹搭建的“竹之眼”展馆人气满满,竹编手包、竹制自行车等让人惊喜不断。展馆中央,一件件古雅精巧的竹制家具让人惊艳:“秒变”屏风的沙发,音乐家专属的“人体工学”演奏椅……

  在这个名为“可造之材”的竹制家具展览上,华人设计师石大宇把庭院里的细竹变成了美观实用的家具。在他看来,竹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也是面向未来的环保之材。他希望充分挖掘竹的材料潜质、实用价值和文化特质,让更多带有“中国基因”的竹设计走进生活,走向世界。

  开物与开悟

  石大宇本是珠宝设计师,多年前一次闽东南访茶之旅,让他对竹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崭新认识。他发现,当地制茶人必须使用一种精巧的竹编揉捻筛,方能恰到好处揉出顶级手工武夷岩茶。“没有竹编就没有乌龙茶。”懂行人这样告诉他。石大宇深受触动,悟出竹文化与茶文化的深刻联结。

  受此启发,他设计了以竹筛为灵感的屏风“屏茶”,融合松叶编、水波编、乌龙揉捻编等多种竹编法,既能重新定义空间,又有朦胧透光之美。

  对竹研究越深,石大宇痴迷越深。在他眼中,一种材料的地域性和生产工艺密不可分。中国产竹,而竹材具有使用价值,自然会产生与之对应的完整工艺。

  人们通常认为,竹子易干裂、腐坏,不可长久留存。其实,如果严格把控备料和制作流程,使用恰当涂料,竹制器物可保持长久稳定,百年不坏。同时,作为自然恩赐,竹可生物降解,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这便是石大宇理解的“开物”:悟其理、得其道、用其长。

  “中国基因”与“中外混血”

  竹制家具的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常于细微处展现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哲思。细心的参观者会发现,石大宇设计的竹家具大多以榫卯结构连接,不见金属螺丝。他解释,中国工匠为了固定两个材料,要把榫卡进槽口,还要留出缝隙,为热胀冷缩预留空间。榫卯体现中国文化的“让”,即包容、融合。而西方人要把两个物件结合,或用螺丝钉钻穿刺,或用高温焊接,免不了强力改造。

  石大宇认为,自己的作品并非完全复古,也没有刻意选择“中式”或“西式”,而是面向未来,融会贯通,运用当代设计观解决当下问题。

  一张以天然竹条制作的休闲椅,看似寻常,其实“暗藏玄机”。人躺在上面,可用摩擦力和重力装置固定曲度、放松脊背,椅子无负重时,又可轻松调整倾斜角度。石大宇说,这张竹椅借鉴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设计师勒·科尔比西耶的经典钢管躺椅造型,但又独具东方特质。

  一张古香古色的罗汉床,在明清小说和西式生活里找到遥相呼应的灵感。石大宇发现,西方人日间坐卧的床榻,跟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弹琴下棋的罗汉床功用相似。石大宇的竹床没有边框,以天然竹条铺就平面,“人睡在上面没有约束感,比弹簧床还舒服”。

  一张家用餐车,探讨“隐”与“现”的美学思辨。桌面下的竹条参差不齐,瞬间凝结的视觉残影仿佛车辆飞驰,产生动感效果。隐藏其中的四个竹轮装有硅胶滚圈,移动起来悄无声息。不少参观者在这个实用又别致的展品前驻足品评。

  石大宇始终认为,设计的艺术性应该服务于功能性,纯粹的美学表达是艺术家的事,而不是设计师的职责。在保留中式审美的基础上融入当下生活方式,是他追求的“诗意的实用主义”。

  他乡与故土

  在某种程度上,对竹的探索与发现之旅,也是石大宇对精神原乡的追寻之旅。

  祖籍重庆,生于台北,求学纽约,少时常听父母讲述大陆故乡种种,却始终远隔千山,难有真切体验。听摇滚乐长大,在美国设计珠宝,多年打拼业绩斐然,没有让他彻底西化,却让他觉醒中国人应该做属于自己的设计。

  心中挥之不去的漂泊感,终于在多年前初访大陆时得到了抚慰。用他的话说,一生都是异乡人,唯有文化是故乡。在他看来,很多中国人和他一样,正在经历一场文化觉醒,“对母文化有更深的自信和认同”。

  如今他把工作室放在北京,把竹作为工作重心之一。他要做的,既非一味复古,也非复制西方,而是融汇东西,古为今用,充分运用本土材料和工艺技法,将当代审美、实用需求与文化基因融合。

  以竹为媒,对话世界,回归原乡,守住初心。石大宇说,透过竹这种“可造之材”,他想让世界看到中国原创设计的实力与魅力。(参与记者:金正、陈旭)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1
【纠错】 责任编辑: 唐斓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乡村花海引游人
乡村花海引游人
以色列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庆祝独立日
【图片故事】一师一校的坚守
【图片故事】一师一校的坚守
西藏:纳木错开湖
西藏:纳木错开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447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