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题:“爱折腾”的老支书——中国农业大学扎根河北曲周系列故事之二
新华社记者胡浩
在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曲周结缘46年的故事中,老支书王怀义的几次“折腾”加深了这段“缘分”。
在曲周县王庄村村口,记者见到了年逾八十的王怀义。因为曾担任过王庄村党支部书记,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支书”。
上世纪70年代初,王怀义从部队退役后回到家乡。当时的王庄村到处都是盐碱地,村里连喝的水都没有,要喝水只能去邻村提。
“这里的土种地不行,村里靠吃国家救济粮。有灾的年份,全村一年吃救济粮16万斤。”想到当年的情景,王怀义仍摇头叹气。
作为当时的村支书,王怀义觉得自己必须得想想法子。1975年,王怀义打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在石元春、辛德惠等农大科学家努力下,曲周首个改土治碱试验点张庄村有了明显改善。
王庄村和张庄村距离3公里。王怀义坐不住了,他跑到张庄,再三说明村里情况,请老师们帮王庄治碱。
“辛先生带着工具就跟着我来到王庄。”王怀义回忆说。
就这样,王庄村开始了艰难的治碱之路。王怀义说,那些年,农大的老师和村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有一年冬天,村里的一个小水坝溃坝,农大的老师们直接就跳进水里挡水。我一看,跟着跳下去,村民们也一道干,直到堵住溃坝。”
打井、翻地、整田……在农大老师们的帮助下,王庄村的地里渐渐有了收成。
“头一年干、第二年变、第三年为国家拿贡献。”看到令人欣喜的变化,王怀义这样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多年过去,改土治碱有了成效,王怀义却没有停止“折腾”。
2009年,已经不再是村支书的王怀义了解到,合作社可以把土地集中起来经营,提高产量。王庄能否成立合作社?他坐上北上的火车,找农大的老朋友讨主意。
“农大老师说,合作社完全符合国家政策,你的想法很好,大胆干吧。”王怀义请来农大曲周实验站的老师做技术指导,合作社慢慢步入正轨。
田间地头总有各种各样的情况,经常得去曲周实验站找老师咨询。王怀义琢磨着,如果农大师生就住在村里,可以随时帮村民解决技术问题,那该多好啊。
他把自家儿子的房子腾出来让师生们住,在王庄村建起科技小院。
从50亩地试验田,到100亩、500亩……试验田面积越来越大,产量也明显提升。科技小院得到大家的认可,王庄的农业发展之路也越走越顺。
如今,王怀义还想继续“折腾”,他仍在与农大师生商量,如何实现村里农业的转型升级。
建立生物质燃料厂、发展手工业和养殖业、生产富硒小麦……王怀义有着各种探索的想法。“为了给村里做点事情,我不怕失败,更不怕折腾。”他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