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6月6日电 题:从“奢侈品”到“必需品”——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三个转变”
新华社记者 方问禹
“这山这水浙如画,这乡这愁浙人家”。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突出江南生态与文化特色,打造现实版“富春山居图”的浙江园成为亮点。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近年来浙江省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理念与制度同步提升,带来生产美、生活美与生态美互促共进,保护生态也变成群众自觉行动。
由点及面:生态水平整体跃升
初夏的安吉,碧水潺潺,翠竹如茵。安吉县鲁家村,在7年前还是个“脏乱差”的落后村、薄弱村,而后以生态复兴驱动绿色崛起,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全面勃发:2018年,进村游客量达到51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0万元。
下姜村从“穷脏差”到“绿富美”的变迁,杭钢集团的涅槃重生,中国皮都去“旧”换“新”的华丽转身……正在浙江杭州举行的2019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上,一张张真实的图片,记录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道路。
市场经济先发的浙江,也提前遭遇生态瓶颈,环境污染隐患与抱怨一度多发。最近十多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从“问题导向”、扎实清理环境污染,到治水、治土、治气、治废多管齐下,浙江由点及面、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
2013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宁可每年以牺牲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为代价,也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
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带来浙江水环境质变,2018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4.6%,比2017年上升1.8个百分点,全省无劣V类水质断面。
在浙江一些地方,美好生态已经成为“经济要素”,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之下的“生态利用型工业”蓬勃发展,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包括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等。
由表及里:文化与生态互促共进
在浙江园的“浙乡印象”与“诗画江南”展区,园艺、建筑、诗歌、戏曲等文化元素,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吸引参观者络绎不绝。
文化与生态交相辉映,让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迎来“升级版”。根据《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打造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位列十大标志性工程之首。这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人文走廊,由表及里赋予了“生态”更丰富的内涵。
“浙东唐诗之路”是指唐代诗人穿越“浙东七州”的山水人文之路,他们大多从钱塘江出发,经古都绍兴,自镜湖向南过曹娥江,溯源而上,入浙江剡溪,过剡中,至天台山石梁飞瀑。之后,这条线路又延伸到温州,再从瓯江回溯至钱塘江。
在浙江一些乡村,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元素也历久弥新,重新绽放活力。
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山区的丽水市松阳县,有中国传统村落71个,是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的县域。在全域生态修复过程中,深山老林里的传统村落文化元素抖落尘土,找回了灵魂与价值。
“去年村民花了4000多元,为被风吹倒的树加固。这要在以前,早就砍掉当柴火烧了。”松阳县王村党支部书记王根水坦言,如今保护生态已经是村民的自觉行动。
由短及长:制度保障持续建设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与群众要求越来越不适应的实际,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决策,由此开启浙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大行动序幕,十六年间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2003至2007年“示范引领”,2008至2012年“整体推进”,2013至2018年“深化提升”……如今,浙江正在全力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突出城乡融合,形成“全域秀美”的格局;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强化“生态富美”的支撑;下足绣花功夫,追求“景致精美”的卓越。
“千万工程”“五水共治”“森林浙江”行动、浙江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起步,到全域秀美精致、丰富文化内涵,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走向纵深,形成了整体推进的格局与制度体系。
在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不少村民家中的茶几案头上,能看到一份“生态公约”,对村民日常生活起居与生产经营,进行了规范和约束。
花园村党委书记邵钦祥说,对当地村民而言,生态环境已经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保护生态是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其参与制定的“生态公约”也因此颇具约束力与生命力。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