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6月27日电 题:防治结合、便民服务、三医联动——11省市医改“先遣队”交出亮眼“成绩单”
新华社记者鲍晓菁 陈聪
2015年2月和2016年5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先后确定了安徽、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湖南、重庆、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11个省份作为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这也标志着医改进入“深水区”“攻坚区”,试点省份承担着医改“先遣队”“排头兵”的重要任务。
6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安徽铜陵召开新闻发布会,充分肯定了试点省份紧紧围绕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五项制度建设和建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新实施“自选动作”,形成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亮点做法。
预防为主,形成“大卫生、大健康”理念
“重治轻防”曾经一度是我国卫生医疗的“顽疾”,“小病拖大、大病拖炸”的传统就医习惯也让很多慢病患者陷入治疗难度高、医疗负担重的困境。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健康促进,努力使广大群众不得病、少得病。”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梁万年介绍,在综合医改试点工作中,各省份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开展慢性病管理。
在上海,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对机构管理、绩效评价、支持保障等进行改革,提高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能力;在重庆,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据介绍,各试点省份以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探索防治管融合发展的有效模式。安徽试点高年资护士下沉社区,加强对重点人群慢性病管理,试点地区高血压控制率提高到70%以上。
摆脱“看病难”,体验“获得感”
从8.26分钟到3.06分钟,这是浙江省三甲医院为患者挂号排队缩短的时间;新生儿出生后,家长无须奔忙,在床边即可办理预防接种、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等事项……综合医改以来,浙江省推进深化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让患者感受到更多“获得感”。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巡视员马伟杭介绍,浙江作为第二批综合医改试点省,紧紧扭住城市医院“看病难”“看病烦”等“关键小事”,先后推出“看病少排队”“付费更便捷”等举措,实现预约挂号“全省通”、付费结算“全院通”、院内服务“自助通”,50个县实现出生一件事“最多跑一次”。
让群众不再“看病难”,关键在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建立有序高效的分级诊疗格局。
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施县域综合改革,深化人事、薪酬、编制制度改革,提升县域服务能力,推出便民惠民智慧医疗……各试点省份纷纷拿出各家“秘方”:
安徽等地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宁夏在全区建立起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湖南实现县域内住院就诊率达到90%以上……
三医联动精准治理“看病贵”
“看病贵”问题是医改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各试点省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药品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三医”联动,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在“三医联动”的医改“引擎”驱动下,各试点省份积极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集中招标采购等改革举措,挤掉药品虚高价格水分;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制订医院章程为抓手,促进医院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推行支付方式改革,提高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健康扶贫,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根据有关统计数据,试点省份在提供更加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群众就医负担得到减轻——陕西联合14个省份成立高值医用耗材省际采购联盟;上海运用信息化手段动态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福建在全省推行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收付费试点;青海等地贫困人口大病医疗保险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90%……
“我们所面临的改革都是艰巨的、难啃的硬骨头。”梁万年说:“仅靠单项政策推动和个别地区推动改革,很容易形成政策孤岛和改革洼地,难以实现改革的整体效应,所以必须进行综合系统的改革,才能真正破解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如果以省为单位统筹进行改革,来取得突破的发展,必然会较好地发挥对全国的示范带动作用。”
医改依然需要持续发力。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整个医改立柱架梁的任务已基本完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接下来在完善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等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期待试点省份持续发力,形成经验,同时把各项改革成效抓住不放松,在提升群众获得感上出实招,真正让改革成效惠及人民群众。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