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北京引入社会力量让文物“活”起来
2019-07-16 15:59:26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记者乌梦达、陈钟昊)皮影、鬃人、剪纸、兔儿爷……7月16日,在有着560年历史的北京广福观里,几名游客正驻足观赏。如今,这座古老的建筑正以“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的崭新面貌向公众开放。

  广福观位于北京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什刹海,自明代建成,历经道观、民居、文物保护单位等多重身份变化。如今,北京市西城区将运营权交给了一家民营文化研究机构。

  古观焕新生,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展示中心,通过陈列百余件展品,结合志愿者讲解、数字沙盘、AR等多种表现手段,呈现什刹海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是北京市近年来在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创新。北京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留下了大量名人故居等文物古迹。过去,政府腾退出这些文物古迹后,往往会成立专门的事业单位进行后续开发利用,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小微”古迹被腾退出来,散布在城市各个角落,光靠政府自身能力难以满足文物的后续利用需求。

  “‘十三五’期间西城区有52个文物腾退保护项目,分散在不同的胡同中,需要探索新的活化利用方式。”北京市西城区文旅局副局长贾文静表示,西城区正在进行文物保护社会化利用的试点,通过政府购买、业务委托等多种形式来探索促进文物的修缮后利用。

  相比政府直接运营,拥有丰富文博展陈设计、运营管理经验的机构更能激发文物利用的活力。在什刹海街道工委书记海峰看来,这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距离广福观不远的郭守敬纪念馆也是一家文物保护单位。去年,西城区政府委托某文化公司承担纪念馆的运营业务,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允许其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等业务。如今,社会化运营的纪念馆不仅拥有精美的文物展陈,还根据市民的文化需求举办了多场导览、特展、讲座等活动。

  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介绍,纪念馆在近半年内吸引了7万多名游客。而此前,纪念馆的年均游客量只有2万多。

  “北京目前正在全国引领文物机构运营模式的创新,政府凝结资源、提供平台,让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张鹏说。

+1
【纠错】 责任编辑: 赵文涵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巴伦西亚:悠闲夏日
巴伦西亚:悠闲夏日
河北唐山:水鸟戏荷
河北唐山:水鸟戏荷
洪水来时,那暖心的民间救援
洪水来时,那暖心的民间救援
西安:暑期探索昆虫世界
西安:暑期探索昆虫世界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76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