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作战指挥的幕后“花木兰”——记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
2019-07-30 19:35:18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北京7月30日电 题:作战指挥的幕后“花木兰”——记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某保障队总工程师尹璐

  杨雅雯、田定宇、杨丹谱

  设想这样一个“战争”场面:“战斗”正打得如火如荼,突然,“战场情况图”显示一大群“蜜蜂”铺天盖地从远处往“战场”移动。

  那群“蜜蜂”是无人机蜂群吗?对我方的威胁是什么……这些问题正是尹璐团队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分析并辅助指挥员进行指挥决策的。

  坐在记者对面的尹璐,刚刚参加完一场重要演习。她身材清瘦干练,略显疲惫的面颊上戴着一副眼镜。联合作战、信息系统建设……她向记者谈起从军33年来,尤其是转隶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以来,亲历的关于科技和战斗力螺旋式提升的故事。

  从无到有:集成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

  2016年2月1日,尹璐从原北京军区指挥自动化工作站转隶到中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任某保障队总工程师。

  “如果将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中心比喻成‘大脑的神经中枢’,我们的工作就像是‘感官’。”尹璐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她工作的重点,“将感触到的周边环境、战场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神经中枢,辅助它做出指挥决策。”

  刚成立的战区迫切需要一套“一网连三军,一令传八方”的作战指挥系统。

  “对我们这些第一代战区人而言,要建立起这样一套系统,不仅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技术层面上的难度也非同一般。”那段时间,尹璐最苦恼的就是不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中部战区联合参谋部某处处长席海军回忆,尹璐在经过详实的调研和缜密的思考后,建议立足现有的指挥信息系统重新进行融合集成,先满足急需,然后围绕需求再不断充实完善。

  按照“战区主战”的设计需要和建设思路,尹璐带领团队集成了基础平台,并引接来自陆、海、空等军种的10多种数据信息,组织上千次对接、调试,让新的联合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立起来、动起来、算起来。

  从有到精:研制战场综合信息辅助分析系统

  虽然迈过了“从无到有”的难关,新系统却在中部战区成立后的首场“大考”中“掉了链子”。

  “当时指挥员让我们查一个目标数据,但因为那个目标离核心战场比较远,我们没有提前准备相关信息,后来勉强提交了一份简要报告,但没有满足指挥员的需求。”参与演习的助理研究员邓永哲回忆,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他们向尹璐求助。

  这次经历让尹璐也颇有挫败感。她意识到,作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的技术人员,做一名“技术通”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成为一名“作战通”——要从指挥员的思维去审视技术保障工作。

  “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只有和本专业、本领域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生成战斗力。”尹璐说。

  研究实习员尹士龙回忆,演习结束后,尹璐就开始恶补联合作战和各军兵种知识,钻研各领域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半年时间就“啃”下数百万字的资料。不久,“战场综合信息辅助分析系统”也在她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研制过程。

  “这个系统完全是我们团队自行研制的,不再是对原有系统的集成。”尹璐说。

  从精到追:紧盯前沿技术和最新动态

  “战场综合信息辅助分析系统”投入使用后,尹璐几乎每次都要跟班作业,查找技术短板,优化系统性能。

  “战区组建以来,她始终紧盯世界最新联合作战动态和信息技术前沿筹划科研工作。”保障队某业务室副主任李智国说,尹璐常常会问他很奇怪、很冷门的问题,刚开始以为是偶然,后来才发现是常态。

  尹璐说,追技术是科研人员的“天性”。当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频出,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新技术手段应用到业务里。

  “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在尹璐看来,军人必须有勇气和血性,但勇气不是匹夫之勇,必须建立在能力的基础之上。入伍33年来,她牵头和参与了30余项科研课题,13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奖。

  尹璐认为,现在已经进入信息赋能的时代,打赢战争就需要“快”和“准”。“我先知道了你的意图,我先进行了决策,我先进行了行动,我比你快,我可能就占得了先机。”

  转隶战区3年多来,尹璐一直在奋力占得先机。“战区的主责主业是专司打仗,而我的工作是联合作战指挥的第一环,必须得抢先一步。”

  她想离战场近一些,更近一些。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樵苏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合肥:戏水享清凉
合肥:戏水享清凉
高温下的劳动者
高温下的劳动者
上海:博物馆奇妙“夜”
上海:博物馆奇妙“夜”
大熊猫过生日
大熊猫过生日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817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