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2日电 题:麦尔哈巴:产业援疆圆了我的就业脱贫梦
新华社记者刘兵、白志强
借助产业援疆的“春风雨露”,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贫困女青年麦尔哈巴·乌拉伊木通过自学国家通用语言、钻研纺织技术,从一名普通纺织工成长为企业管理人员,在党的政策和援疆企业帮助下,2018年底实现了全家脱贫。如今,自强不息的麦尔哈巴已成为家乡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榜样。
23岁的麦尔哈巴是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村人。由于父亲长期重病,家庭贫困,2014年高中毕业的她放弃了高考,帮母亲务农。2015年父亲去世后,为了全家生计,她和母亲只得在附近摘棉花、打零工。
“那时候很多村民都在建设富民安居房,为给父亲治病,我家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借了1万多元,一家4口只能挤在土坯房里。”麦尔哈巴回忆道。为了帮母亲照顾好弟弟妹妹,麦尔哈巴到一家农资公司当销售员,月薪不到2000元。
2017年4月的一天,麦尔哈巴听说一家援疆纺织企业招工,见习月薪1800元,转正后3100元,缴五险还包吃住。她动心了,在母亲鼓励下报了名。“我在农资公司干了一年多,维吾尔族老乡们常来买农资,但大多数人的国家通用语言不熟练,我帮他们翻译和写字据,没想到国家通用语言越练越好,还帮我找到了好工作。”她说。
疏勒如意纺织有限公司运转厂长刘娟介绍:“当时招工,面试的70多人中不乏大学毕业生,但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较少,麦尔哈巴学历不突出,但语言沟通能力很好,还热心帮其他面试的人写材料,我们决定试用她。”
进入纺纱车间,麦尔哈巴才发现,工作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领导、技工老师都是山东来的,不但要跟他们交流,会说会写,还要迅速熟悉智能纺纱机,掌握技术语言,跟上生产节奏,能发现生产环节的问题。”为此,除了每天参加业务培训,麦尔哈巴还坚持自学国家通用语言,买了字帖天天练习。实习期满后,她如愿成为一名纺织工人。
从拿实习工资起,除了弟弟上高中的生活费和到县城给自己买了套品牌衣服,麦尔哈巴把剩余的钱都交给母亲还债。2017年底,债还完了,她开始为安居房攒钱。2018年底,在政府补贴和疏勒如意纺织公司扶贫资金支持下,麦尔哈巴家建起了80平方米的安居房。与此同时,她家还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一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如果没有产业援疆的好政策,我的梦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麦尔哈巴感慨地说。
麦尔哈巴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厂里夜校组织的国家通用语言、技能等培训,她从不缺席;她还富有团队精神,只要有员工请假,她就主动顶班,轮休期间家里没事她也来加班。进厂1年时间,她就全部掌握了前纺、后纺、包装等各车间生产技能。
“由于表现优秀,去年11月,麦尔哈巴被选派到山东如意集团总部学习一个月。今年初,她被提拔为前纺车间主任,管理的60多人的车间各个环节没有出过任何差错。”疏勒如意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狄秀华说。
在麦尔哈巴心中一直有个榜样——全国助人为乐模范热汗古丽·依米尔。她说,热汗古丽初中毕业坚持打工创业,4年就改变了一家9口人贫穷的命运,还组织几百个南疆妇女外出务工共同脱贫,自己也要像热汗古丽一样,帮助更多姐妹“站起来”。
在麦尔哈巴看来,南疆少数民族妇女脱贫第一关就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产业援疆给了很多就业机会,只有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才能胜任,才能提高技术和效率。”为此,凡是车间会议或学习活动,她坚持所有人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记录。回到家,她还辅导上小学一年级的妹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
狄秀华说:“我们企业援疆的目的就是为扶持南疆产业发展,把更多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实现稳定就业促脱贫。我们需要麦尔哈巴这样的优秀人才接过接力棒,进行传帮带。”
如今,麦尔哈巴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已在家乡传开了。据巴合齐村村委会介绍,2018年全村1000多名年轻人中,除了上学的,已实现100%就业,进纺织厂工作的就有400多人。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