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26日电 题:尤立红:我为祖国献石油
新华社记者 毛振华
在大港油田,沿着一段曲折的小路穿行,路的尽头,一处平房院落与几台“磕头机”毗邻而居。这就是尤立红工作的地方。
23年,她在郊野与抽油机相伴,成为大家尊敬的“师傅”,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代表。
8月25日,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第一采油作业区油水井管理3组组长尤立红在对油井进行常规检查。新华社记者 毛振华 摄
“做一名知识型、实干型、创新型员工”
穿着红色工装,骑上电动车,在“磕头机”前停下,轻轻晃动螺丝看是否有松动,清除从牵引绳中带出的蜡油,侧耳倾听机器运转是否有异响,一切无恙后再换下一台……这是尤立红每天的工作。
“通过我们的努力,深藏地下的‘黑色黄金’重见天日,特别有成就感。”她说。在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第一采油作业区油水井管理3组,作为组长的她同30个兄弟姐妹一道,将3.7平方公里内的324口井管理得井井有条。
大港油田始建于1964年,是继大庆、胜利之后,新中国自主开发的第3座油田。1996年,18岁的尤立红从技校毕业,来到了这片热土。
“做一名知识型、实干型、创新型员工。”尤立红自我期许。
工作之初,她白天跟着师傅陈俊利一丝不苟地在一线学本领,晚上带着问题从书中找寻答案。“是师傅教会了我如何去肩负起该担当的责任,不退缩,不回避。”
2006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拉开大幕。刚休完产假的尤立红把尚未断奶的儿子交给婆婆,投身到比赛准备中。
结果,尤立红夺得大赛金牌。
做油井“护士”“保健医生”
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我国石油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尤立红说,过去总觉得创新“高大上”,后来意识到,一切能为工作提供便利、减轻劳动强度的努力,都是创新。
她所在的第五采油厂下辖港西油田,是一个有着50多年采油史的老油田。这里地层断块复杂,油井时常会出现意外。要为油井“治病”,就得先熟悉“秉性”。
尤立红守在井边观测,甚至曾连续7天不回家。把每口井的“脾气”摸透后,她总结出了“坚持不懈健身法”“营养失调修身法”等一系列让工作更简单的“小窍门”。
在一次核产中,她发现一口高产油井由于连接流程停放套管气时,压力和电流起了很大变化,警觉起来。
“不能让油井在自己手里停产。”尤立红一头扎进了研究中,大胆提出用连接单侧套管双翼放气流程的方法,试用后有效减少了气体对电泵井的影响。这一方法在全厂上百口电泵井推广,众多濒临停产的井重现生机。
尤立红还有一套听声辨位的“绝活”,光靠听抽油机运转的声音,就能辨别出多种故障。
“对油井,既要当好‘护士’,又要当好‘保健医生’。”尤立红对工作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作业区书记张伟超眼里,尤立红是一个追求极致的人,“有些问题非得到解决她心里才能放下。”
大港油田第五采油厂第一采油作业区油水井管理3组组长尤立红(左一)和同事讨论抽油设备运行原理(2018年8月25日摄)。新华社发
引领创新、导引人生
多年前,为加快油田一线岗位员工成长,油田推出“千人培训计划”。尤立红一边工作,一边担任专职教师。十几年来,经她手培养的操作岗位技能人才有数千人。
2013年,“尤立红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
在工作室,尤立红带领由省部级劳模、技术骨干等30多人组成的团队,围绕一线生产重点及难点,群策群力开展技术创新和科研攻关。
抽油机井加盘根是采油工日常工作之一。工作室发明了“一刀切”切盘根工具,使操作时长由1分钟切5块盘根,加快到1分钟最少能切15块,且切口平滑、密封好。诸如此类发明创新得到了一线操作工的认可。
这些年来,基层工人有了解难题的金点子、好方法,就往工作室里跑,由工作室提供辅导及资金、设备支持,工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极大提升。
“师傅是我人生的导师。”在尤立红的帮助下,工作不久后李罡为自己制定了一个中长期发展目标,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更足了。
“我感到,这份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尤立红说。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