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9月10日电 题:长宁成为上海新一轮对外开放的前沿
新华社记者陆文军、王默玲
原定于今年8月告别中国市场的日本知名百货高岛屋,近日宣布重拾信心继续在上海经营;受关税影响较大的诺缌达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成本问题缓解之后心态渐稳,继续扎根中国市场;对纽仕兰等企业实行便利化精准监管试点,企业效率、效益双增长……这一系列安商、稳商、留商的故事,都发生在上海对外开放的前沿——长宁。
被称为上海中心城区“西大门”的长宁区,是虹桥空港所在地,地与江浙相通、空与世界相连。
长宁聚集了7300多家外资企业、办事机构和跨国采购机构,堪称外向型经济的“标杆”区域,因市场的高水平开放、营商环境的优化便利,使得外资企业“进得来”也“稳得住”的故事不在少数。今年1至7月,上海市长宁区共引进合同外资7.72亿美元,同比上升77.9%。
长宁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从奶牛到货架最快3天的鲜奶速度,贸易便利化见证崛起中的商贸高地。一盒鲜奶的保质期一般为15天,按照之前的手续,进口鲜奶从生产到上架需要8天,鲜奶不“鲜”也让进口牛奶在中国的市场受到影响。但如今从新西兰奶牛的生产开始计算,最快3天上海的消费者就能喝到鲜奶。
制度创新后贸易便利化的巨大转变,也不止于一杯鲜奶。长宁区与上海海关创新合作,为企业“度身定制”了多项贸易便利化政策:对联合利华出口食品冰激凌样品实施免检;为克莱斯勒整车及零配件进出口业务提供便利,支持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入驻长宁;选取纽仕兰、兰维乐、新联纺、广派、新百伦等5家企业,实行便利化精准监管试点,通关成本大幅下降,企业销售额呈爆发式增长。
——累计认定地区总部企业54家,向内举起改革“刀口”向外散发经济磁力。此前长宁区探索贸易便利化全新试点,实现了从“不合格假定”向“合格假定”、从“检方授信”向“多方采信”、从“国门监管”向“事前事后监管”、从“条块分治”向“检政企三方共治”这四大转变,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刀口向内”,用监管部门自身的改革创新换得企业的便捷高效。近年来,上海长宁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其中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更是重点之一。截至今年7月底,“十三五”期间长宁累计认定地区总部数达15家,已提前完成规划指标,而长宁累计认定地区总部企业总数已达54家。不断聚集的地区总部,见证的是“会客厅”的经济磁力。
——从进博6天到全年365天,“展品变商品”溢出效应扩大会展吸引力。在新一轮的战略合作中,上海海关将积极支持长宁区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支持打造进口商品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和“6+365”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上海海关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建立智能化数字化展会通关新模式。推动进口博览会海关创新制度优先在长宁开展试点,为进口博览会后续产品进口提供通关便利。
早在今年1月,上海海关在长宁区就专门设立了兼具属地型和功能型的会展中心海关,为全区3500余家海关注册企业提供“一站式”监管服务。
长宁已积极推荐希华馆、易果生鲜、吉盛伟邦、深屹网络等四个平台,参加第二届进口博览会“6天+365天”交易服务展示平台评选,进一步促成“展品变商品”,在放大进口博览会的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长宁区外贸发展能级。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