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带着”儿女去扶贫
2019-09-19 20:45:37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合肥9月19日电  题:“带着”儿女去扶贫

  新华社记者陈诺

  从贫困户家出来,初秋的大湾村已是暮色沉沉,余静偷偷找了个没人的角落,掏出手机,一对小脑袋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妈妈,回来吃饭啊…… ”电话那头,11岁的儿子、5岁的女儿齐声唤着。

  “这周末一定回家,晚上要早点睡觉。”余静捧着手机,语气温柔,更听得出抱歉。余静跟记者说,这话她上周就说过,结果食言了。

  2015年7月,余静一狠心给刚满6个月的女儿断奶,从安徽省金寨县中医院主动请缨来到同县的大湾村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她说,驻村的日子,唯有用手机视频才能与儿女短暂“相聚”。

  对这位80后母亲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余静告诉记者,当年离开家,她挣脱黏在身上的女儿,交给奶奶抱着,抓起包快步走向门外,伴着女儿的哭声越走越远。

  更让她忐忑的,是她即将面对的“新世界”——当年的大湾村是大别山腹地远近闻名的穷山村,1000多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1户,村庄空心化严重,不少村民家门口一把锈迹斑斑的铁锁一锁就是好几年。“一路越往山上走,我的心就越沉。”余静回忆。

  初来乍到一亮相,余静披着头发、蹬着坡跟鞋、穿着防晒服,“县里干部不一样,就是比咱山里人漂亮,不知道干事是不是一样漂亮?”看着余静,村干部们心中有些疑虑。

  事实证明,这个出生在金寨农村的姑娘天生有着映山红一样的个性,既然种在大别山间,便把根紧紧扎进石头缝里。

  大湾村曲折蜿蜒的山间小路上,从此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为了弄清村民的致贫原因,余静走遍了全村37个村民组。白天走村入户、夜晚整理材料,成为余静驻村以来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

  几年来,记者多次来大湾村采访,常常得在村子的角落里四处“找”余静。有时得翻山越岭,追到丛林深处贫困户的天麻地上;有时需要捂住口鼻凑近猪圈,听她和老乡商量新的养殖项目。还有的时候,会在贫困户家的厨房找到她,她常陪着老乡窝在土灶台后头,一边帮忙生火,一面帮着算脱贫账。

  村民陈泽平过得辛苦,老伴右手残疾,丧失劳动力,儿子多年前在车祸中意外离世。余静一次又一次登门,先为他争取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由政府补贴搬进山下居民新区,又给他介绍了护林员的工作,还帮他加入了光伏发电项目。村民汪能保夫妇是对“药罐子”,多年来因病致贫,也是余静帮忙四处寻医问药,对接扶贫政策。

  余静一次次、一日日敲开贫困户的家门,也敲开了老百姓的心门。

  有人说她晒黑了,有女领导来检查工作,实在看不过去,直往她手里塞防晒霜。现在的余静常常扎着头发、穿着冲锋衣走村入户,结婚时买的小轿车也成了下村专用,常年灰头土脸。

  村民们说,余静变成自家人了。记者采访时,碰见村里的一位失语村民,每次来村里,总能看到他跟在余静身边,向记者指着余静竖起大拇指。“她啊,比亲女儿都亲!”村民张邦若说。

  更多人说,余静扶贫工作确实干得漂亮。当年那个表态发言还要写在纸上念出来的腼腆姑娘如今成了能独当一面的扶贫女将,大湾村的各类数据、特色产业如数家珍,发展致富的新点子、新思路层出不穷,“大湾村也见证了我的成长。”余静说。

  记者走在村子里,看到如今的大湾村,白墙黛瓦的小洋楼林立、古色古香的游客接待中心几近完工,民宿与茶厂间一辆辆大巴车穿行,一条“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红绿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正在小山村徐徐铺就。近3年大湾村共脱贫135户368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3%,2018年实现“村出列”目标。

  去年任期结束时,余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留任,今年大湾村还有31户43人尚未脱贫,全村上下都在掐着秒表拼命干。

  “儿女只能‘养’在手机里,你后悔过吗?”记者问余静。她说,孩子们也来过大湾村,看到好山好水兴奋地拍起小手,“我要继续‘带着’他们看到大湾村越来越多的变化。”

  就在记者此次采访结束两天后,借着去县里开会的机会,余静抽空回了家。夜里到家,天亮便又要回村,她亲了亲早已熟睡的儿女。

  此时,夜已深,花未眠。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萌萌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生态中国·壮美山河瞰新疆
生态中国·壮美山河瞰新疆
仙人洞里说丰年 海昏遗址看文化
仙人洞里说丰年 海昏遗址看文化
四川甘孜格萨尔机场通航
四川甘孜格萨尔机场通航
秦始皇兵马俑首次在泰国展出
秦始皇兵马俑首次在泰国展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01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