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历史与现实的生命交响和共鸣——《在影像里重逢》感言
2019-11-01 15:57:28 来源: 央视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今天,白发苍苍的我在看《在影像里重逢》,联想起当年黑发青年的我,用镜头记录、参与,目击至亲至爱的祖国七十年的沧桑巨变,倍感亲切,思绪难平。

  作品的总体构思和叙事方式是有所创新,在艺术探索上值得点赞。

  片名的拟定,就充满人情味和家国情怀。“重逢”饱含着多少我们与祖国共命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重逢意味着生命与岁月的关系,题材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重大而耐人寻味。但是,作品的成功在于思想与艺术的撷取、与提炼,“举重若轻”地在生活化、人性化、情感化、细节化中归纳出追梦、酬勤、拼搏、求索、造福的五集话题,娓娓道来。而这些影像都有浓郁的历史感、时代感和现实感。用我们经历过的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在光影中真实呈现你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生动地溢露着那个岁月的国家表情和时代风貌。

  作品的成功,在于真实、朴实、平实的气质与品位,跳出大事记的框框,而是从生活片断、碎片乃至瞬间,用人和生命参与和体会,生动地叙说许多看来平凡却是刻骨铭心的故事。

  真相、真事、真人、真话乃至真理,比故事性重要。

  用事实说话,比虚构的“编”故事,更感人和精彩。

  我体会至深,是“在影像里重逢”的记录意义和记录力量。

  记录不是简单、表层的展现历史影像,而应该深层次地揭示人与事件、人与时代的关系。纪录片是记录生命的艺术,是选择的、发掘的、表现的艺术,我在电视片中看到年轻纪录片人的追求和努力。

  历史不老,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作品用对比、穿越、交织的艺术方法表现主题,所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运让人唏嘘感叹……

  比如:新影在1956年电影银幕上摄制的《春节大联欢》到1983年央视进入千家万户在荧屏上出现的《春晚》;年已古稀的妻子对第一汽车厂的创业者老伴陈祖涛深情地说:“他一辈子爱汽车,汽车是他的生命啊”;新影女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95岁的邹耀坤自豪地谈1949年10月1日他驾飞机接受国庆检阅并在天空拍下第一张相片的情景;战天斗地的建设场面和劳动者;北京“自行车王国”的景象和今天汽车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景观对比……

  真是“旧貌换新颜”,现代中国的崛起来之不易。

  让我感慨万千的是在影像中看到曾经与我一起在新影风雨同行的战友庄唯、关明国等熟悉的面孔。

  中国一代又一代纪录片人用青春、生命和激情,把“重逢”定格在光影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是在时间短促,任务迫切的条件下“逼出来”的,干出来的,特别是开篇第一集“追梦”,是要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许蕊及其团队在走进历史,走出历史,是进入心中激活灵感和拓展创作的时空。

  《在影像里重逢》从有着红色基因,前身是延安电影团的新影纪录片、纪录片人、纪录片精神切入,纳入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等多家主流机构直至近一两年推出的优秀纪录片,那些冰冷的铁盒里和硬盘中,装着的不仅是纪录片,而是一颗颗炽热的记录者的心。

  我赞赏《在影像里重逢》的激情如火、理性如水的策划和艺术实践。

  我们是记录者,也是用心去连接古往今来的思想者。

  作为一个挚爱记录的老者,我要真诚地向《在影像里重逢》的制作团队致敬。这部作品不仅带给我们对历史的敬畏,更现实地在“重逢”中对不能忘却的历史的回望、回忆和回味。

  令我感动的,不仅是艺术的感染力,事实的说服力,更是触动灵魂的叩问和思考。

  七十年将过去,我们依然要在记录着,在艰辛地跋涉和奋斗着……

  《在影像里重逢》是没有说完的故事,重逢为了再出发,重逢为了诗与远方。希望在“重逢”的新作品中,少一点艺术遗憾,多一点创新的追寻和表现。

  我们记录了历史,历史也记录了我们。

  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生命与岁月的拥抱和重逢……(陈光忠)

+1
【纠错】 责任编辑: 郝多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挪威:绚烂北极光
挪威:绚烂北极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杨
醉美新疆金秋胡杨
走近第二届进博会首件进馆展品
走近第二届进博会首件进馆展品
水墨南迦巴瓦峰
水墨南迦巴瓦峰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21033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