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安全、生态、宜居 “七个一”示范工程助力莆田水生态文明建设
2019-12-13 15:10:15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系列报道之莆田篇

  2014年5月,莆田市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试点三年多来,莆田市以“安全、生态、宜居”为总目标,围绕“一屏一洋两溪两网、三源三带多点辉映”生态建设布局,系统开展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和水管理等五个体系建设,重点实施“七个一”示范工程,圆满完成试点各项任务。2018年12月底,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行政验收。2019年5月23日,水利部印发《水利部关于印发第二批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验收城市名单的通知》,莆田市等58个城市成功跻身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

  一、试点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建设模式

  试点期间,莆田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系统治理、空间均衡、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以民生为导向,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与莆田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转型升级、宜居港城建设的总体进程紧密结合、深度融合,按照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五位一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探索形成了复杂城市内河水系、具有莆田特色的“一条主线、一种精神,双轮驱动、两手发力”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

  (二)示范亮点

  实施了“七个一示范工程”,构建了“一张水网、一片水乡、一泓清水、一条长廊、一组湿地、一脉文化、一定之规”的水生态文明格局。

  1、一张水网促发展 ——“三纵三横”供水网络体系建设工程。建成金钟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乌溪水库大坝工程,加快推进西音水库等建设,构建了一核多源、北水南送、东西互济、丰枯调济的水资源配置较为完善的供、蓄、补、备的供水格局。

  2、一片水乡归自然—— 南北洋“荔林水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中心城区荔枝林带建设工程、南北洋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中心城区片污水系统整治工程,实现了城区内河和河湖水系连通、排涝通畅、防汛安全、修复河网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综合品质。

  3、一泓清水惠民生 —— 东圳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了分层取水、大坝除险加固等工程,创新了保护、治理、修复和法治等“四道防线”保护流域水源地,基本实现了东圳水库“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生态优美”目标。

  4、一条长廊展风貌 —— “母亲河”木兰溪生态景观长廊建设工程。系统保护木兰溪城区段22km水生态,建设两岸生态护岸、郊野田园、休闲运动的滨水景观休闲空间,形成了木兰溪两岸人文及自然生态景观带。

  5、一组湿地养生态 —— 重要湿地保护与治理工程。建设湄洲岛湖石淉、土海二期湿地等5个工程,修复保护湖泊湿地,保护生物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6、一脉文化传千载 —— 特色水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以木兰古陂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契机,全方位开展水文化宣传、调查整理、遗产保护等工作,通过融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水文化要素,传播莆田丰富的水文化。

  7、一定之规修行为 —— 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与实施。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考核工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水资源监控方案、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实施意见,规范了全市各类用水户的用水行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主要经验

  1、一条主线:坚持生态理念引领治水实践

  莆田市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引领治水实践,秉持顺应自然的治水之道,转变传统治水方式,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流域系统治理。顺应自然,用生态方式改造河床和防护岸坡,强化生态空间管控,设立生态绿心,划定水系蓝线范围,给洪水以空间,还河道原生态,既保安全又保生态。系统治理,按照“治理先治污、治污先截污”原则,通过控源、截污、清淤、活水、修复等综合举措,设立封山育林、控制面源污染、库滨缓冲带等多重防线,以保护水环境水生态。因地制宜,有堤路结合、岸滩生态改造的防洪工程;有统筹生态系统,适当保留沙洲,留住水草、水鸟的清淤工程;有的河道拓宽,保护河岸荔枝,另开通道分洪;有的河道引清活水。生态治水这条主线贯穿莆田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始终。

  2、一种精神:传承治水为民的情怀与精神

  一千多年前莆田兴化平原只是块海湾冲积荒地,当时溪海为患,雨季溪水暴涨,海潮溯溪而上,水过潮退,大地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莆田”由此而名。解决有水无利的困境,一代代莆田儿女围堰筑陂、修建水库、连通水系,治水的步伐从未停歇。从木兰陂修建到东圳水库建设,从东圳水库水环境整治到湖石淉水系联通工程,一次次与水灾害水环境抗争的治水过程,是莆田人认识水、尊重水并不断调整人水关系的过程,治水为民的精神也由此深深印刻在莆田人的基因里,成为莆田人建设家园的集体记忆。莆田大力宣传弘扬水文化,设立木兰溪生态文明、东圳精神教育基地、钱四娘纪念馆等,激发广大干部继续弘扬治水为民、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营造莆田人治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同时注重文化与景观结合,打造一系列文化景观工程,如木兰溪“一溪两岸”水文化景观工程等,优质水生态、水福利产品的供给水平大大提升,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红利,更加自觉地参与到水生态文明建设中。

  3、双轮驱动:创新体制机制,依法科学治水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突破,莆田市推进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的综合治水试验县项目,开展全域性以水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在创新河长管河模式、打造安全生态水系新样板、搭建综合执法新平台、探索水资源资产化新路子等方面实现治水体制机制的新突破;建立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整治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市场化河道保洁机制等,完善水生态文明考核办法与奖惩机制,全面推行河长制再加码。另一方面贯彻依法治水,实行科学管水,在取得地方立法权后,突破水源地立法难的困局,率先颁布实施《莆田市东圳库区水环境保护条例》,把水源地保护上升到法治层面;以顶层设计为引领,高规格、高标准编制全市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城乡供水专项规划、城乡水系及蓝线规划、南北洋防洪排涝规划、滨海新区防洪排涝挡潮规划、城市防洪防涝排水综合规划等,为水利发展指明了方向。

  4、两手发力:政府高位推动,市场配置资源

  莆田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两只手的力量,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党委政府高位推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市长亲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主任,市县党政主官挂帅出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了对社会水循环取、用、排三大环节的全过程管理,有效统筹了河道生态用水与河道外经济用水、水资源总量约束与绿色用水方式、水环境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排污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构建水务产业一体化格局,提升源水调度、城乡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能力,从源头促进节水、保障供水、治理污水。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生态保护补偿的投入力度。

  二、试点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通过水陆统筹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打造木兰溪百里风光带,先后建成水文化教育基地、多样化绿道323公里、木兰陂等十大主题公园,城市品位大幅提升,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7年,木兰溪被评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莆田市生态绿心保护修复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8年莆田市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二)产业持续升级优化。发展旅游业,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由创建之初9.07%增加到2018年的15.6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8%。带动一批滨水产业高地,滨溪地产房价比其他同期房价高出20%。电子信息等新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投产,总投资约800多亿元。

  (三)经济社会向好发展。水安全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乡村集中供水覆盖率由87%提高到96%。水资源保障港城经济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整体改善,流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8.9%。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动植物栖息环境得到改善,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自我修复能力明显提高。涉水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面向公众的水产品供给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公众水生态文明意识大幅度增强。

  (四)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创设“改道不改水”治河新模式和“三位一体”治河新途径,实现“全流域、综合性、系统化、立体式”治理新格局,形成了高位推动、全民参与、接力传承木兰溪治理生动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也丰富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涵。

图集
+1
【纠错】 责任编辑: 王莹
安全、生态、宜居 “七个一”示范工程助力莆田水生态文明建设-新华网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10121039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