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牛粪村”的绿色嬗变——广西钦州市一贫困村的转型升级之路
2019-12-20 09:50:40 来源: 新华网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宁12月20日电  题:“牛粪村”的绿色嬗变——广西钦州市一贫困村的转型升级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王海村,5年前还是一个既穷且乱、环境差的贫困村,曾因牛粪满地被笑称为“牛粪村”。近5年来,全村人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分门别类地开展治理,积极审慎地推进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现在“牛粪村”变成了钦州市闻名的生态建设典型村。

  2014年以前,王海村是一个有90户群众的贫困村,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村民习惯于饲养牲畜家禽来耕作农田,变现贴补家用,应付人情往来。为便于看管,村民都是把牲口放在家门前饲养,全村上百头猪牛及散养鸡鸭产生的粪便,东一堆、西一坨,撒满了村道,加上房前屋后累积的树叶、秸秆、塑料袋等垃圾缺乏有效清理,村里人长期在“晴天臭气熏天,雨季污水横流”的环境中生活,王海村因此被通报批评。

  “人要脸,树要皮。”面对“牛粪村”这一不好名声,王海村人开始痛定思痛。2014年“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开始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粮食局挂点帮扶王海村。工作队成员进驻王海村,与村里人谋路子、压担子、掏心窝子,一起集思广益解难题,最终决定用沼气池将这些污秽物“变废为宝”。

  1年后,王海村利用向当地政府争取到的200多万元资金,村民投工投劳建成了钦州市第一座农村“有机垃圾+养殖小区”沼气池,形成“养殖+沼气+种瓜”的生态循环模式,让全村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清洁能源,美化了环境。

  居住环境的改善让村民保洁护绿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平日里,王海村村民自发分成3组队员,负责村里的清洁卫生,但保洁、维护、更新、发展都需要资金,一味向政府伸手也不是长久之计,村里人开始做起土地文章。

  2016年8月,村民苏高国等人率先包下3分地,尝试大棚苦瓜种植。3个月后,受一分苦瓜地带来1000多元收入的启发,王海村开始大力发展“一村多品”生态农业。随后,王海村成立了使用二维码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企业——众禾合作社,利用沼气池的废渣和沼液,在周边发展了300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和200亩笋用竹林基地,种植的瓜类蔬菜品种和台湾竹笋,通过集中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统一签订合同定价回收等方式,让村里人钱袋子鼓起来。

  “以前王海村蔬菜种植只能小打小闹,现在已经注册‘泉叶’无公害农产品商标,不仅打出了名声,还为村民带来了效益。”村民阙家赞说,今年仅蔬菜一项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6500元。

  村党支部书记阙正原说,豆角、苦瓜、五指毛桃等生态农业的发展助力王海村在2018年脱贫摘帽,下一步准备利用村里的竹林、树林放养本地土鸡,通过申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注册品牌商标,打造众禾“竹林鸡”品牌,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让土鸡蛋、无公害蔬菜、台湾麻竹笋等农产品“借路出山”,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如今的王海村,道路硬化、环境美化、产业规模化,村中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幅美丽新农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花丝镶嵌:锤音千万响 花丝分毫嵌
花丝镶嵌:锤音千万响 花丝分毫嵌
中国彩灯节在莫斯科开幕
中国彩灯节在莫斯科开幕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飞瞰大凉山雪景
飞瞰大凉山雪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368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