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24堂写作课》揭秘20年小说创作经验
蔡骏,中国悬疑小说畅销记录保持者。他至今已出版小说三十多部,累积发行量高达1400万册。他的作品《诅咒》《荒村公寓》等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与电影,甚至“蔡骏心理悬疑小说”还申请注册了商标保护。
近日,蔡骏的首部写作指导书《蔡骏24堂写作课》由时代华语出版,这本书是蔡骏20年创作经验的总结,关于如何讲好故事,如何架构一本小说,蔡骏在这本书中都倾囊相授。
谈写作方法论 掌握写作秘诀可以让创作更轻松
蔡骏从19岁开始写作。2000年开始将自己写的小说上传到网站,2000年底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悬疑小说创作生涯,2001年出版了第一本书《病毒》,直到现在,他一共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累计发行量高达1400万册。
蔡骏提到自己的写作时这样说:“写作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除了技巧以外,更需要高度的自律。” “我的幸运只是在于我没有放弃。”
但是,过了很多年,在自己的写作路途上磨砺很久之后,蔡骏又说“我一直以为写作是不能教的,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阅读,但是后来,我想若是有前辈能够传递给我一些经验,我或许能少走一些弯路,更好的做好写作这个工作。”
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开创的“冰山理论”和极简文风,影响了蔡骏的创作理念。
在《蔡骏24堂写作课》中,蔡骏有一条和海明威类似的观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草蛇从草丛里爬过,不会留下足印,但肯定会留下痕迹。衣服里的灰线,平时很难看见,但却是无比重要。
这些隐晦的、难以被读者察觉的线索和伏笔,是串联小说的关键。有了细节,有了伏笔,一部小说才会面面俱到,无懈可击。《红楼梦》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句话诠释的最为精彩。
写作能力的提升并不全靠学习理论知识,还需大量的练习和模仿。回顾古今中外作家的写作经历,你会发现,人类写作历程堪称一部模仿史。无论是散文、诗歌写作,还是小说写作,一开始都离不开大量的阅读与模仿。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模仿,我们能够学习怎样写出灵活地道的句子,更好地理解段落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所以,基于这个想法,蔡骏写了这本《蔡骏24堂写作课》,想要跟写作为生,以写作为梦,或者抱有其他目的想要写作的朋友,还有学生,分享一下自己写作的经历,让这些有需要的朋友能够解答自己长久以来的写作难题。
《蔡骏24堂写作课》的第三部分中反复咀嚼几部经典巨著,解读这些名著受人欢迎的原因所在,解读故事的认同,解读敏感,同时也是将他心中的文学按照自己的方式,重述给大家。
书里所借鉴的名家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写作大师,如海明威、史蒂芬·金、马尔克斯、王小波、张爱玲等。所节选作品也都是极具参考性的经典,如《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小径分叉的花园》、《黄金时代》《白夜行》等等。作者无一不是写作专家,是遣词造句以及逻辑论证的高手。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可圈可点之处非常多,是很好的学习模仿材料。
谈创作风格 技巧之外故事和人物的内核才是关键
悬疑小说跟普通的写作不同的是,它需要拥有更吸引人的开头,中间节奏把握更精准,要时刻抓住读者,让读者一直在自己的故事中,用自己的故事逻辑进行思考,另外在伏笔方面,更是伏线千里,淡而有料,在结尾之处,更是要做到余韵更浓。
《蔡骏24堂写作课》中说到,利用人物情感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来完善故事的架构,这是小说作者必备的技巧。但他的写作除了基础的技巧之外,还有重要的内核,就是崇尚敏感,崇尚真实度,他常评价自己作品说“可能这是我所有作品当中真实度最高的,最充分调动了个人记忆的一部作品……”。
蔡骏在自己的《蔡骏24堂写作课》中,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就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强调的就是敏感,风格、态度,专注。蔡骏本身就是一个内心很敏感的人,但是他很高兴自己是这样的,因为只有天生敏感才能创作好故事。他愿意在写作中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他笔下的任务,会像他一样,跟这个世界做斗争。
十多年的时间,让蔡骏从“早期可能更加偏故事性、传奇性,后来就是更加越来越现实,文学性越来越强。”在他的新书里面,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风格也好,文学性也好,更加成熟的一个蔡骏。
虽然作为写作者成名已久,但蔡骏说,其实他从未专职写作过,最开始,他在邮政系统上班,后来,发现写作能养活自己之后,就开了公司,虽然一直坚持写,但是其他的事情也非常耗费精力,但正是自己没有成为一个专职写作的人,才让自己变得更好。
事实上,他不止是悬疑作家,他还是高品质悬疑剧《无主之城》总策划,还是几部悬疑剧的编剧,人气刊物《悬疑世界》杂志主编, 世界华语悬疑文学大赛发起人。他一边写作,一边为自己找更多的可能性。站在自己的作品上,转而向影视,向动漫,向新媒体等各个领域,不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