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马江)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近日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方剑乔表示,传承是中医药发展之根,传承与创新不相矛盾,要用现代科学技术解释和发展中医。他指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因材施教,也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学科设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近日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新华网 毛嘉炜摄
以下是访谈主要内容:
主持人:中医有着几千年历史,其传承,离不开现代技术。您如何看中医的现代化?
方剑乔:有人认为,中医作为古老的医学,不可能现代化,我不认同。传承与创新并不矛盾。传承是中医的根,没有传承就没有了中医,同时也要做好创新,没有创新,中医也就没有美好的未来。
什么叫“中医现代化”?我认为,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释中医、发展中医,只有这样,中医才可能走向现代化。
当务之急,首先要解决方法学上如何认识中医的问题,第二是从理念上找到古老理论和现代理论的结合点。
近年来,我们已经创造了很多中医现代化新成果。比如,在我从事的针灸镇痛领域,现代科学发现,针灸可以使人体释放有利镇痛的物质。这一发现,促使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使用针灸治疗疼痛疾病——中医现代化促进了中医的国际化。
中医现代化是一个趋势,路还很长,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不仅要中医努力,也要西医努力,还要相关学科一起努力。
主持人:您认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涉及哪些层面?高校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方剑乔:中医药人才培养涉及三个层面:一是院校教育,也就是大学教育;二是师承教育,就是师徒教育的方式;三是继续教育,即每年在岗位上接受新理论、新知识的教育。
大学承担什么职责?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基础人才。合格不合格怎么判断?一,是否掌握中医药传统基本理论;二,能否用中医方法治疗疾病;三,能否解决临床问题。
首先,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因为没有这个基础,学生掌握的中医内涵就不可能深刻,临床用中医药防治病就有难度。
第二,使学生掌握作为医生的基本技术和思维方式。现代社会对中医的要求与以前大不相同:你首先是个医生,其次是个中医。医生的基本知识不够,不可能当医生,这和老中医不一样,如今更多年轻医生要在病房处理病人复杂的问题,要用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基本问题,再用中医方法增强疗效。
中医人才培养是个长过程,浙江中医药大学目前把重点放在“5+3”研究生培养上,即5年本科加3年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化为两部分,一批人面向临床,另一批人从事学术研究。
本校还对不同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现在,既有五年制一般本科,也有五年制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又有面向研究生进行“5+3”培养的学生。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近日做客新华网2019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新华网 马江摄
主持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学科有哪些特色?
方剑乔:中医学和中药学一直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我们的中药学跟其它学校比有很大不同:
第一,覆盖面广。从中药的种植,到制剂、加工,到药理研究、药学研究,甚至涉及药厂、销售,全过程培养,学生可以选专业,也可以辅修。
第二,产学研深度结合。中药产业是浙江省的十大“万亿产业”之一,浙江中医药大学对中药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视。多年来,本校在中药师资的外引内培上花了很多心血,现有130余位药学老师,其中院士1名、教授30余人,此外,本校的药学科研平台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强调产学研结合,希望既能推动学科发展,又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主持人:“上工治未病”,请您介绍一下,有哪些中医药常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到?
方剑乔:“上工治未病”是中医的预防医学概念,中医一般都比较注意怎样预防疾病。
但中医预防疾病是多样的,不只有药本身。比如,中医认为“百病皆生气”,也就是要保证平和心态。心态不好容易造成健康问题,研究发现很多肿瘤的高发频发,与情绪有关。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现在一些人认为“养生”,就是吃保健品,这是误读。中医养生要求保持好的方式、控制适度。
无论是运动、饮食、睡眠,中医养生、预防治疗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期望“突击”“立竿见影”。
( 文字:马江 剪辑:马江 摄影:毛嘉炜 马江 摄像:韩磊 许亚轩 导播:王安 主持: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