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9年12月18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抚远市海青乡海兴村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新华社哈尔滨1月8日电 题:从“轻工渔网重工马掌”到“圆梦小康”——“中国东极”脱贫攻坚剪影
邹大鹏、杨喆、谢剑飞
红日微露,中俄界江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界处,千里冰封的江面上,江雪映衬出金色光芒。“中国东极”黑龙江省抚远市,是我国大陆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也曾是我国最东的国家级贫困县。今天,昔日苦寒荒凉地摘掉了“穷帽子”,迎来了走向全面小康的曙光。
这是2019年12月18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抚远市寒葱沟镇红旗村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中国东极”百年小康企盼
2020年元旦,第一缕阳光照进抚远市海青乡海兴村脱贫户闫鹏家时,屋里的柴火锅已经支起来了。老伴石桂芝忙着烧水,闫鹏准备喂猪、清理圈舍。
猪圈里,30多头猪膘肥体壮。“年前有19头能出栏,卖上6万元不成问题!”年近七旬的老闫一边清理猪圈一边盘算着。
2020年1月1日日出时分,游客在黑龙江省抚远市南山上对着太阳“比心”。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从驻村工作队送来第一头母猪,到最多时养60多头,闫鹏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就在几年前,身患脑梗、一身外债的他还在为基本生活犯愁。
“以前的泥草房都快塌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玻璃也都是碎的,只能用胶布粘上将就着!”闫鹏对自己的“穷窝棚”记忆深刻。如今,他住上了温暖宽敞的彩钢房。
这是2019年12月19日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东极广场拍摄的日出景象(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海兴村过去的村道都是“水泥”路——下雨后泥泞不堪,没有靴子出不了屯,“靴子屯”外号由此而来。
在抚远市,这样的“靴子屯”曾经不在少数。抚远人常常说自己占着“四极”: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基础条件极其落后、产业结构极其单一、生活水平极其困苦。1994年,抚远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20世纪60年代的抚远,“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县听”,农村是“家家土草房、户户煤油灯”,产业是“轻工业织渔网,重工业挂马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抚远人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渴望着脱贫,渴望着奔小康。
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声传到了“中国东极”。
闫鹏的老伴石桂芝在黑龙江省抚远市海青乡海兴村的家中准备早餐(2019年12月29日摄)。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奋斗在逐梦小康路上
当国家政策的指引、扶贫干部的帮扶、贫困户的奋斗,“三股劲儿拧成了一股绳”,迸发出的是“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力量。
60岁的抚远市寒葱沟镇红旗村脱贫户于秀华没想到,自己表皮溃烂发黑20多年的腿,有朝一日还能治好。
抚远市357户690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有182户357人。健康扶贫是一场“硬仗”。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主动上门为于秀华讲解健康扶贫政策,她到省城治好了腿,1.4万元的治疗费,自己只花了1000多元。
抚远市浓桥镇东方红村70岁的脱贫户屈晶感念着好政策:“新房通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犯愁挑井水了!”
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奋斗致富”成为许多贫困户的“小目标”。49岁的李春喜,自幼失去了一条腿,与聋哑的弟弟相依为命。多年贫困磨光了他的心气,扶贫干部来家里走访,麻木的他连半个字也不愿多说。
闫鹏在黑龙江省抚远市海青乡海兴村的猪圈中喂猪(2019年12月29日摄)。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2016年,帮扶人给李春喜找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艺术的传承老师,他自此专心苦练“绝活儿”,不仅成功脱贫,打了多年光棍的他还找到了女朋友。“奔向全面小康,我没掉队!”他说。
与贫困户一起奋战的,是一个个踏实肯干的扶贫干部。海青乡海兴村驻村第一书记付宏祥是个“90后”。“挑水、烧炉子、清厕所,在城里时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干这三件事。”筹措资金修路、改造自来水、改造危房、发展特色养殖……付宏祥和工作队一步一个脚印终于赢得了老乡们的认可。
2017年起,抚远市要求帮扶干部每月至少帮助贫困户“打扫一次卫生、解决一件难事、举行一次联欢、进行一次评比、召开一次座谈”,“五个一”的“小事”拉近了干群心与心的距离。
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向中外媒体介绍了40个贫困县的退出情况,抚远位列其中,“中国东极”终于甩掉了“穷帽子”。
闫鹏(右二)、石桂芝(左二)和驻村工作队队员在黑龙江省抚远市海青乡海兴村的家中小院里合影(2019年12月29日摄)。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唱响新时代乌苏里船歌
奔向全面小康,“东极”再借“东风”。“我们虽地处偏远、产业基础薄弱,但正因如此才有了一方净土,而且近年来通了飞机、火车、高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有了发展旅游业、边贸、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的条件。”抚远市委书记周宏说。
在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附近,冰雪下的蔓越莓植株正在“冬眠”。“种植蔓越莓对环境、温度和水资源的要求都很高。”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说,“抚远是未被污染的‘白纸’,最适合发展这种生态农业。”
2019年9月23日,在黑龙江省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附近,工人在蔓越莓田里进行水收作业(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
这个基地种植了4200亩蔓越莓,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帮助当地农民创收。项目自成立以来带动贫困户102户,每户每年实现增收3000元,带动257户特殊帮扶户共计增收44.96万元。
在抚远市边民互市贸易区内,糖果、面粉、食用油等各类俄罗斯商品琳琅满目,在售商品有约1.9万种,游客们的购物车里塞得满满当当。“依托扶贫政策,贫困边民与经销俄货商户每20人自愿建立互助组,通过利益联结机制以富带贫。”抚远市商务和口岸局副局长聂志刚说,一些贫困边民年增收6000元至24000元不等。
李春喜在黑龙江省抚远市鸭南乡鸭南村的家中制作鱼皮挂件(2019年12月29日摄)。 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民俗技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40岁的曹丽飞正带领村民将鱼松、鱼酱、鱼罐头等鱼产品装箱打包,准备发往北京、上海等地。在抚远,赫哲文化旅游产业中的鱼皮工艺品、特色民宿等也颇受欢迎,成为边民脱贫致富的“法宝”。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畔,新时代的乌苏里船歌正在唱响。(参与采写:姜贺轩)
在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附近,工人在蔓越莓田中剪枝(2018年4月22日摄)。 新华社发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