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重庆1月31日电 题:“病魔不退,我们不退!”——冲锋在战“疫”一线的重庆医护人员小记
新华社记者李松
“男性确诊患者,重症。已出现呼吸窘迫,面罩下吸氧9升/分,每分钟呼吸频率仍达40至50次;血氧分压40毫米汞柱,不到正常标准值的一半……”如何尽快有效扭转病情,是摆在郭述良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
1月25日接到去一线抗击疫情的命令,没有任何迟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立即带领市级8人专家小组,赶往渝东南。
在重庆秀山县人民医院,穿着厚重的隔离衣、防护服,郭述良等人第一时间见到了这名重症患者。详细了解治疗过程、实地观察患者状态、调阅影像学资料……在两个多小时里,专家们争分夺秒,力争不错过任何一个诊疗细节。
经过细致讨论,优化调整后的诊疗策略出来了:基于细致的床旁观察和分析,大胆改变患者吸氧方式,由面罩吸氧改为鼻导管吸氧;使用新的抗病毒药物,并辅以中医对症治疗、强化康复训练、舒缓紧张情绪……一切的目标就是救治患者。
“病魔不退,我们不退!”在重庆对抗疫情的“战斗”中,在救治生命的第一线,到处都有医务人员逆行的身影。
在重庆市中医院发热门诊,3名医护人员正在接诊有相关流行病学史的发热病人,测量温度、询问病情……工作平稳有序,并不忙乱。
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家医院数百名医务人员自愿报名要求到一线去。
经过综合筛选,医院抽调了20名医护人员到发热门诊不分昼夜轮班值守。“每班由1名医生搭档2名护士。8小时为一个班,确保24小时不间断接诊。”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部急诊ICU主任罗真春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20多年,作为一名“老兵”,如今又站在了发热门诊一线,给疑似病人会诊,处置应急情况。
“我们这个工作最重要的是不能漏掉病例,要对社会负责!”罗真春告诉记者。
在战“疫”第一线,医护人员需要激情、勇气,更需要冷静、细心。为了实现“集中病例、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要求,在重庆黔江区,市级专家组发挥各自专长,分工协作,高效指导黔江中心医院建设患者集中救治院区,帮助病人尽快入住,得到及时治疗。
其中,重庆北部宽仁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熊建琼作为重症医学专家,经验丰富,从调配呼吸机、监护仪,到建立病房输液系统、插管系统……熊建琼事事亲力亲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曾维琼则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医院完善院感防控体系上。
“从病人预检分诊、完善发热门诊,到科学划定疑似病区、确诊病区,全流程的标准化实施方案都要尽快搞出来。病魔面前,人命关天,容不得一点的马虎大意。”曾维琼说。
在战“疫”第一线,一名名医护人员的努力付出,必有回报。在记者发稿前,郭述良打来电话,告知了一条好消息:经过几天治疗,秀山县那名重症患者病情有了明显缓解、改善,影像学检查显示双肺病灶明显吸收,已从重症降级为普通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