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4日电 题:万众一心,“疫”战到底——内蒙古干部群众抗击疫情速记
新华社记者
3道线筑牢防控网,7个工作专班统一指挥,139名医护人员请战出征,上千个宣传产品……内蒙古迅速激活抗“疫”细胞,广大干部群众吹响了疫情阻击战集结号。
“一级状态”迎战
统一指挥、联防联控、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内蒙古确诊首例感染者后,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成立了自治区防控工作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医疗防控、后勤保障、社会管理、宣传舆论等7个专项工作组。专项工作组由多个职能不同的成员单位组成,在指挥部统一调度下联防联控。
“口罩告急,我们要抓紧突破。”2月3日晚,接到指挥部口罩、防护服紧缺的提示,来自发改、市场监管等单位的10余名干部,分别向后勤保障组长李仲开汇报情况。这几天,他手机不离身,千方百计争取物资。“口罩到了口岸,呼和浩特海关协调快速通关;卡在道路上,交通厅协调……”李仲开说,“成员单位一起使劲,办法总比困难多!”
1月31日,首例确诊病例出院,极大地鼓舞了全区战“疫”士气。医疗防控组长许宏智说,自治区建立了确诊病例“每日专家远程医疗会诊制度”,实行“一人一案”;建立区内“重症病例现场会诊制度”,派出50多人次自治区专家组赴各盟市现场指导救治。“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是全方位的工作,这次医疗防控组专管救治,分工明确,推进有力。”
指挥部一声令下,全区各个盟市迅速集结,干部群众正以满格状态迎接考验。在东胜区鄂尔多斯集团东泉公司车间里,40多名工人不生产羊绒制品,改生产口罩和防护服。在通辽市开发区的一个小村庄,党员们提出了“战时十二条”,轮流站岗、值守,为村里统一采购米面蔬菜;在兴安盟,2万多名党员主动请缨,组成守护队、特遣队、志愿服务队等,深扎农村牧区展开疫情大联防。
“三道防线”决战
“最严排查,最强阻断!”为全面防止疫情的输入和扩散,内蒙古构筑起交通卫生检疫站、嘎查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三道防线。
乌海火车站客运值班员夏婧已经36个小时未休息了。她带领班组成员每隔3小时对站区进行一次消毒,还要做好每一位旅客的体温测量。虽然火车站的进出站口启用了红外线智能体温检测系统,但对于体温较高的旅客,还是需要夏婧和同事们用手持测温枪进行复测。她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挺身而出。”
内蒙古各地的社区和嘎查村,都实行了网格化、地毯式管理,采取群防群控举措,控制疾病传播。
最近,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迎新路街道水岸社区主任郭畅平把办公室挪到了社区门口的帐篷里,每天在这里对进出小区的居民进行管理登记、体温检测。在严管社区的过程中,有的社区采取微信视频“一对一”指导监测被隔离者自测体温,有的社区在微信群中对居民进行心理疏导。
进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能看到院内新增了多处体温预检分诊台。内蒙古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充分发挥预检分诊的作用,对入院人员进行医疗筛查、及时诊断,筑牢抗疫防线。
“打开脑洞”迎战
内蒙古地广人稀,少数民族人口多,疫情防控宣传尤为重要。无人机喊话、蒙古语好来宝……内蒙古深入城镇社区、农村牧区,推出一连串带有地域特色的“硬核”宣传,不仅让群众消除恐慌,更增强了信心。
近日,呼和浩特市草房子村派无人机向村民喊话的小视频走红。在村里溜达的老奶奶,开三轮车的老大爷,准备出门的小伙子,都因不戴口罩被无人机喊话劝回家。宣传员郭俊杰表示,现在防控意识深入人心,村里几乎没有不戴口罩的了。
乌兰牧骑作为内蒙古的重要文艺队伍,也参与进来。不能共同编排歌舞,乌兰牧骑队员就以自家客厅为舞台,有的演唱防控疫情之歌,有的开讲防疫小知识,很受网民欢迎。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网信办发起抖音话题“在家能为战胜疫情做点啥”,引导网友正确抗击疫情。1月29日话题上线,各大媒体、基层干部和普通网友积极参与,用在家读书、健身锻炼、文艺创作等方式抗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党员干部紧急行动、全力奋战,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草原儿女相信,这场疫情的阻击战一定能赢!(记者张丽娜、王靖、魏婧宇、安路蒙)